在新加坡的宗教史上,圣经长老会(Bible-Presbyterian Church,以下简称BPC)是一个极有影响力的保守改革性教派,成立于1955年,至1988年解散,其根植于对信仰核心价值的坚持,尤其是在反对自由主义神学方面的坚定立场。提摩太·陶(Timothy Tow)作为BPC的创始人,不仅在建立教会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角色,同时也是应对当时各种神学挑战的主要领导者。
提摩太·陶的教导,强调了对圣经字句的字面解读,并认为每一位信徒都应该在信仰上坚持纯洁,反对任何形式的妥协。
BPC的形成始于1955年,当时陶牧师因对自由神学及合一运动的不满而与连结于世界基督教会的英语崇拜服务分开。他在生活教会创立了生命圣经长老会,标志着BPC的开始。在随后的几十年间,BPC在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基督徒中迅速成长,并形成了与自由主义神学对抗的强烈界限。
随着时间推移,BPC内部出现了两个主要派系,即原教旨派和福音派。原教旨派坚持提摩太·陶及其追随者的立场,强调信仰的保守性和圣经的无误性;而福音派则更加注重与其他基督教派的联系,并在信仰实践中相对开放。
对于许多教会而言,如何在信仰的纯洁性与与他派合作之间取舍,成为了持续的争论点。
BPC的神学立场强调三个主要方面:字面的圣经解读、信仰的无误性,以及耶稣基督的再来。特别是在创世的信念上,他们坚持六天的字面创造,并使用《钦定版圣经》作为主要的经文翻译。这些信念与自由神学的主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巩固了BPC的独特性。
作为首任牧师,陶牧师不仅在神学上对BPC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理念也在信徒及后继者中得到了延续。即使在他去世后,BPC仍然迈向更为复杂的未来,面对内部的结构重组和信仰的不同诠释。
陶牧师的信念及教导,无疑为基督教社区提供了一种坚守传统的力量,这种力量在面对现代社会挑战时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BPC自1988年解散以来,分裂为数个独立运作的教会,但其信仰和教导的核心仍然持续影响着新加坡的基督教社群。面对当今世俗文化的冲击,强烈对抗自由主义神学的信念究竟能否在未来继续发挥作用,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