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的基督教历史中,圣经公理教会(BPC)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成立于1955年的这个保守改革宗教派,伴随着马来亚和新加坡的历史演变,一直存在到1988年,这一历程充满了复杂的教义争论和内部矛盾。本文将深入探讨圣经公理教会何以在1988年走向解散。
BPC的历史根源于美国的圣经公理教会,并在当地迅速发展。它成立的初衷是为了对抗自由神学和生态运动。其创立人邓以安(Timothy Tow)受到大多数早期领袖的影响,例如冯启聪(John Sung)和迈克太(Carl McIntire)。因此,BPC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义认同,强调对《圣经》文字的字面解释,并坚持使用《钦定版圣经》(KJV)。
1988年,BPC经历了一段显著的内部不和,最终导致了教会的解散。教会的决策机构投票决定解散,主要原因是对圣经分离的教义、基要主义和新福音主义的解释存在强烈的分歧。当时发表的一份声明中明确提到,这些分歧促使BPC无法再继续其存在。
「主要由于对圣经分离、基要主义和新福音主义的解释存在强烈分歧。」
分裂后,BPC的教会基本上分为两个主要派系:基要主义派和福音派。基要主义派主要坚持传统的教义,并批评福音派为“新基督信徒”。这些不同的教义理念导致了各自独立运作,但长期的对抗依然存在。
「基要主义派和福音派之间存在着信仰与实践上的深刻分歧。」
传统的BPC教会通常接受《西敏信条》所表达的改革宗信仰。然而,福音派群体有时对此进行了不同的诠释,并在某些教义上选择了更为开放的立场。例如,某些福音派教会允许使用多种版本的圣经,这与基本派的字面解释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新福音派的兴起,许多过去的基要派教会开始更多地与其他基督教团体进行交流与合作。他们对于亲近及包容性更强的文化现象持开放态度,这也导致了其内部政策和信仰的变化。
在1988年的解散之后,余下的BPC教会群体继续运作并发展,各自形成了独立的运作模式,至今在新加坡境内仍有数十家BPC教会。教会的分裂问题一直是许多信徒思考的议题,这个遗留下的问题引人深思:教会的根本信仰应该如何在变迁的社会中保持一致性与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