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障碍(Conduct Disorder, CD)是一种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诊断的心理疾病,特征是重复且持续的行为模式,通常表现为偷窃、撒谎、身体暴力及明显违反社会规范等行为。这些行为在许多情况下被视为社会反常行为的前兆,并且经常被看作是抗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前驱症状。然而,后者的诊断需要等到个体满18岁时才能确认。
根据2013年的数据,行为障碍估计影响全球5110万人。一些研究指出,行为障碍的起因可能与父母的拒绝和忽视有关,这类情况可以透过家庭治疗及行为改变与药物治疗来改善。此外,环境中的铅暴露也可能是这一障碍的另一潜在原因。
当孩子无法学会如何处理恐惧或痛苦时,他们更有可能向其他孩子发泄情感。
行为障碍的一个明显症状是恐惧感的减弱。一些关于幼儿在面对恐惧和痛苦时的研究发现,负面情绪(如恐惧)是预测幼儿对他人痛苦的同情反应的关键因素。这表明,如果照顾者能够适当地回应幼儿的需求,幼儿们在面对恐惧和苦难时会有更好的应对能力。这意味着,提供治疗性干预以帮助高风险儿童学习更好的同情技巧,将有助于降低行为障碍的发生率。
行为障碍的症状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这类孩子常常欺负、威胁或恫吓他人,并可能参与身体冲突,使用武器造成他人伤害,对人和动物施加身体上的残忍行为。
这些孩子会故意纵火,导致严重损害,或故意破坏他人财产。
此类症状包括窃盗,常透过破坏他人房屋或汽车取得物品,并经常为了获取好处或避免责任而撒谎。
这包括在未满13岁时经常剥夺父母的许可晚上外出、夜间出走以及在学校缺席等行为。
这些青少年对于他人所受的伤害或痛苦,往往缺乏任何的悔意或同情心。
行为障碍的发展可分为两种主要路径:幼儿型及青少年型。幼儿型通常在10岁之前出现症状,这类儿童经常表现出ADHD的特征,并且伴随着较为持久的行为问题。相较之下,青少年型则是在10岁后才出现症状,这类个体的社会功能受损程度较低,许多此类个体在成年之前可以或会自行减轻偏差行为。
研究显示,行为障碍与抗社会型人格障碍之间的关联密切。大约90%的行为障碍儿童曾经被诊断为对立反抗障碍,而许多抗社会型人格障碍成人上也曾有行为障碍的历史。
许多行为障碍的儿童还会面临其他调适问题,尤其是注意力缺陷过动症(ADHD),在有行为障碍的男孩中约有25%-30%合并ADHD的诊断。这表明经常过度活跃和冲动的儿童更有可能早期出现行为问题。
行为障碍的成因是复杂的,涉及生物学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引发该障碍的风险因素包括家庭功能不良、父母的年轻及单身、以及社会经济状况不佳等。然而,保护因素也很重要,例如智商高、群体拥有良好社交关系及较佳的应对技巧等,都可降低发展行为障碍的风险。
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青少年期的暴力和偏差行为不断重塑着行为障碍的发展。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行为障碍的诊断需基于一系列持续的抗社会行为模式。尽管目前尚无适用于行为障碍的特定药物,但行为治疗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强调基于问题解决的行为修正训练以及亲子管理支持。
通过这些方法,许多潜在的行为障碍青少年能够重建正常的社交技能,并减少与他人冲突的风险。至于未来的走向,行为障碍的儿童是否能克服他们的发展困境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环境、社会支持以及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最后,行为障碍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构建一个更友善的社会,来预防年轻人走向行为偏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