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障碍(Conduct Disorder,简称CD)是一种在青少年或儿童期间被诊断出的心理疾病,常以反覆且持久的行为模式表现出来,包括盗窃、撒谎、身体暴力可能导致破坏,以及无视规则,进而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或长期社会规范。这些行为经常被视为"反社会行为",并且常常被视为未来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前兆。然而,反社会人格障碍必须等到个体年满18岁方可诊断。
行为障碍的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及家庭因素,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将影响一个孩子的整体生活轨迹。
研究表明,行为障碍可能源自父母的拒绝和忽视,在这些情况下透过家庭治疗、行为改变及药物治疗等方法来进行干预。根据2013年的估算,全球有约5110万人受此疾病所累。行为障碍的征兆和症状各异,但通常可以分为四组主要的表现:对人和动物的攻击、财产破坏、欺骗或盗窃,以及严重违反规则。
其中一个重要的征兆是恐惧感降低。研究显示,疏于应对的监护人无法让孩子学会如何面对恐惧或痛苦,导致孩子更可能对其他孩子产生攻击。因此,早期对于情感及共情能力的发展关键在于孩子早期的情感沮丧或恐惧的应对过程。
如果一位监护人能够察觉和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将更有能力对恐惧和痛苦作出适当的反应。
然而,如果环境中存在着持续的负面情境,如家中经常出现暴力,则会加剧自伤行为及其它叛逆行为的风险。行为障碍可伴随尊重规则的缺失、缺乏忏悔、缺乏同理心以及对别人痛苦的漠视等现象,进一步阻碍孩子健康的情感发展。部分学者认为,行为障碍的表现可能与孩子成长阶段中的学习困难有关,特别是与注意力缺陷过动症(ADHD)等问题的共病现象。
行为障碍的发展路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幼年发病类型」,即在10岁之前已有行为障碍的症状;二是「青少年发病类型」,即10岁之后出现这些症状。前者通常与生活上的持续性问题和更普遍的行为有关,往往伴随着更多的学业问题及家庭功能障碍。这些孩子在后续的成长中,容易演变为更严重的行为问题,譬如青少年犯罪。
不过,许多青少年在过了青春期后,会在行为上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并不会持续到成年。
相对于青少年发病型,幼年发病型的行为障碍会涉及更深层的心理病理学。行为障碍不仅与青少年期的对立性抵抗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关联,还会导致心理健康的长期风险。
具备行为障碍的孩子可能会影响到其心理健康及社交技能的发展,并增加日后出现其他障碍的风险。例如,注意力缺陷过动症(ADHD)通常与行为障碍共病,并导致早期出现物质使用问题的可能性增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有ADHD的孩子最终都会发展成行为障碍。部分孩子可能只在特定的环境中出现相应的行为模式,而这与生理、心理和家庭等多种因素交织有关。
行为障碍的治疗,需要着重于心理治疗,尤其是行为修正和解决问题的技巧。透过个别、校园和家庭的整合方式,父母管理训练可能会有所帮助。虽然目前尚无药物的FDA批准专门治疗行为障碍,但某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例如瑞士噻恶番(risperidone)在管理攻击性行为上有较好的效果。
行为障碍的治疗不仅要求医疗系统的介入,也需要家庭及社区的支持。
即便如此,行为障碍的预后因患者的个体差异而异,部分孩子在接受有效治疗后,可能不会持续显示出行为障碍的症状。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家庭的支持、再加上社会的理解与援助,将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行为障碍的影响是深远的,但少年时期的适当介入可以为孩子的未来铺平更光明的道路,是否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所需的支持来打破这一循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