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通常在童年或青少年期间诊断,它的特征是出现反覆且持续的行为模式,包括盗窃、撒谎、身体暴力及无法遵从规则等行为,这些行为违反了他人的基本权利或年龄适宜的社会规范,被称作「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可能导致青少年日后发展成反社会人格障碍,还与许多其他心理问题息息相关。
行为障碍的症状与发展过程多样,其中「儿童型」和「青少年型」是两种主要路径。
行为障碍的起因可能与父母的拒绝和忽视有关,这类情况下的治疗可能需要家庭治疗、行为改变及药物治疗等手段。根据2013年的估算,行为障碍影响了全球大约5110万人。
行为障碍的症状通常包括较低的恐惧水平。研究指出,遭受恐惧与压力的幼儿,其在同情心相关反应上的负面情感予测了其后的行为表现。若照顾者能及时回应婴儿的需求,则幼儿在面对恐惧和压力时更能妥善处理。相对的,未学会如何应对这些情感的孩子,往往会对其他小孩产生攻击行为。
行为障碍的子女往往缺乏同情心,展现出自责感的匮乏,对其行为后果的漠视是相当危险的,既对自己,也对周围的人构成威胁。
行为障碍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儿童型」和「青少年型」。前者是指在10岁之前出现的症状,这类症状通常与更持续的行为模式相关联;而青少年型则是在10岁后出现,这类群体的行为影响相对较小,且不共有相似的心理病理学特征。
不过,这类行为并不一定一成不变,许多个体的行为模式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有所不同。
行为障碍的孩童往往会伴随着其他的调整问题,最常见的共病疾病为注意力缺陷过动症(ADHD),此疾病与行为障碍的关联极为明显。此外,研究也发现行为障碍与物质使用障碍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许多行为障碍的孩童在青少年时期会较早接触和使用各类物质。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的定义,行为障碍被诊断基于持续的反社会行为模式,特别是在18岁以下的年轻人中。这些行为展示了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
行为障碍的首选治疗包括基于行为改变和问题解决技巧的心理治疗,这种治疗方式旨在整合个体、学校及家庭的支持系统。家长管理训练也被证明对病童有正面的成效。
加之,尽管尚未有药物获得FDA批准专门用于治疗行为障碍,但一些药物(如利培酮)对控制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疗效。
在面对行为障碍这一复杂的心理挑战时,我们除了要关注其产生的根源,更需关心如何以有效的方式进行干预和治疗。你认为社会和环境因素在行为障碍的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