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全球约有20亿人面临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问题,这种现象被称作「隐藏的饥饿」。在此现象下,尽管有些人可以获得足够的卡路里,却仍然缺乏例如维生素A、锌和铁等重要的微量元素。这种情况特别常见于中低收入国家,这些国家的居民往往依赖以米、麦、玉米等为主的主食,其营养价值相对较低。
「隐藏的饥饿影响了数十亿人,造成了近视、免疫系统减弱、成长迟缓等多重健康问题。」
生物强化(Biofortification)是一种通过选择性育种或基因工程技术提高农作物营养价值的方式。与传统的加工强化不同,生物强化专注于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增强其营养成分,对于农村贫困人口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往往难以获得商业化的增强食品。据估算,生物强化可帮助全球2亿人解决缺铁性贫血问题,这不仅是健康问题,同时也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传统育种技术的发展,农作物的营养价值正在得到逐渐提升。」
选择性育种是生物强化的一种主要方法。在这种方法中,植物育种者会寻找在营养上天然优势的作物品种,然后将其与高产量的品种进行杂交,以获得营养价值更高的种子。这些农作物必须确保营养成分达到足够水准,以便对人类健康产生实质影响。因此,营养学家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需要研究改良后作物的消费者是否能够有效吸收增加的营养成分,以及储存、加工与烹饪对作物营养素的影响程度。
在中低收入国家,各种微量营养素的缺乏情况普遍存在,这对数十亿人造成影响。此时期馈赠的式微可能导致视力损害、免疫系统脆弱、体重变化等健康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生物强化作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莫桑比克的实验中,富含β-胡萝卜素的地瓜有助于降低24%的维生素A缺乏率。
「这一方法不仅在改善健康方面显示出潜力,从经济上看,也是相对成本有效的选择。」
在高收入国家,如英国,科研机构正在努力提高谷物中硒的含量。这些研究目标是开发出可以用于制作面包的硒强化谷物。
尽管生物强化看似前景广阔,但却面临着不少挑战。有些人对基因改造的食品持否定态度,包括黄金大米等生物强化食品。这类带有微量营养素的作物,若与非强化型产生显著的外观差异,可能会遭遇消费者的抗拒。例如,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通常呈现深黄色或橙色,这在某些文化中可能与动物饲料或救济粮食相联系。
「改变外观的食品如果得到民众的认可,仍能保持消费者的接受度。」
具有挑战的是,生物强化不应是唯一的解决方案。一些批评者指出,这可能导致更进一步的饮食简化,持续依赖于少数几种主食而忽略了饮食多样化的重要性。这种对特定作物的依赖可能会诱使人类的饮食结构变得更为单一,最终造成营养不良状况的加剧。因此,许多专家主张生物强化应作为更长期策略的一部分,包括农产品多样化。
「生物强化可视为减少微量营养素缺乏的一项有效策略,但长期内还需配合饮食多样性的建立。」
面对全球范围内的隐藏饥饿现象,我们是否应重新思考我们的农业生产和饮食结构,以改善每个人对营养的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