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的营养与健康议题中,维他命A缺乏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在低收入及中收入国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名为「生物强化」(Biofortification)的概念,这个策略希望透过农作物的育种来提升其营养价值。
生物强化专注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就提升其营养价值,而非在食品加工时添加营养素,对于乡村贫困人口来说,这是一项重大的进步。
传统的营养强化方法多依赖于市场提供的强化食品,这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农村地区并不友善。可以说,生物强化是一种针对微量营养素缺乏的新兴解决方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估,生物强化有潜力帮助2亿人摆脱由缺铁引起的贫血状况。
生物强化的执行可透过选择性育种,科学家们主要会在种子或基因库中搜寻各种天然营养丰富的作物,然后与高产量的作物进行杂交,以期产出兼具高产量与营养价值的种子。
例如,透过辐射育种技术,已成功发展出具有高铁和锌的面包小麦,这种方法因其相对不具争议性而被广泛采用。
黄金大米便是生物技术作物的一个例子,其设计目的是为了对抗维他命A缺乏。透过从土壤细菌及玉米中获得基因,最新版本的黄金大米能够显著增加β-胡萝卜素的含量,这种成分可以被人体转化为维他命A。
在低收入及中收入国家,维他命A、锌和铁等多种微量营养素的缺乏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缺乏将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如视力丧失、免疫系统弱化、生长迟缓以及认知发展受损。农村贫困人口多以米、麦和玉米等主食为主,这些食物经常缺乏所需的微量营养素。
在莫桑比克的一项试验中,食用富含β-胡萝卜素的地瓜使儿童维他命A缺乏的发生率降低了24%。
例如,在印度的随机临床试验中,摄取富含铁和锌的珍珠小米对于提高学龄儿童的铁质状况有显著效果。此外,这种策略相对于加工后的营养强化食物或补充剂,更能被广泛接受,也因为它相对成本效益高。
在高收入国家,研究者如华威大学的科学家,也在探索如何提升英国谷物中的硒含量,期望能开发出用于制作的面包的硒强化谷物。
尽管生物强化受到重视,但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反弹声音仍然存在。黄金大米等基因改良作物有时会面临市场接受的困难,特别是其与传统作物在外观或口感上的差异可能会惊动消费者的神经。
例如,富含维他命A的食物往往呈现深黄色或橙色,这可能会让习惯食用白玉米的市场产生抗拒。
此外,某些改良作物的性状是否符合消费者需求,决定了其市场前景。农民及消费者是否能被说服去栽培与食用这些作物,也是一大挑战。因此,除了提升作物的栽培特性,公共健康教育亦须让消费者了解这些食品的好处。
不过,也有批评者指出,随着透过强化少数主食来集中更多营养素,可能会进一步简化人类的饮食结构,并使已经缺乏多样化的饮食更显困境。这引发了「生物强化是否可以作为辅助策略,以改善低中收入国家的饮食多样性?」的思考。
随着生物强化技术的发展,它对于对抗微量营养素缺乏证明了其潜力。然而,如何在寻求改善的同时,保障饮食多样性,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未来的进展,是否会对我们的饮食结构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