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0年代和1980年代以来,美国的HIV/AIDS疫情已经逐渐蔓延,尤其是与男男性行为者(MSM)相关的议题更是突显。疫情的初步迹象是在1981年洛杉矶和纽约市的同性恋男人之间发现了卡波西肉瘤和肺囊虫肺炎等疾病的聚集病例。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第一份官方报告于1981年6月5日发布,详细介绍了五名年轻同性恋患者的病情,开创了对这一病毒的关注。
“1982年,医疗界将这一病症称为'与同性恋者相关的免疫缺陷症'(GRID),然而事实上,HIV/AIDS已经不再是某一族群的专利。”
随着对HIV的认识增加,科学家们发现这一病毒并不只是影响MSM,而是能感染任何人,不论性别和性取向。然而,根据全球资料,MSM仍然是高风险群体。虽然MSM在美国的总人数中占比相对小,但其却是受到HIV/AIDS疫情影响最深的人群。
MSM被定义为那些与男性有性关系的男性,而不考虑他们的自我认同。这一术语不仅包括自认为同性恋或双性恋的人,也包括那些从未与男性发生过性关系的男性。由于难以统计曾与男性发生过性行为的男性人数,许多研究也因此采用了MSM作为一个更具行为类别的术语。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估算,MSM在美国人口中的比例约为2%。然而其他研究显示,在15至44岁之间的男性中,有约6%曾与其他男性进行过口交或肛交。
“大约57%的男男性行为者自认为是异性恋或双性恋,这使得他们在防疫措施中存在独特的挑战。”
在非裔美国人社区中,一个称为“下层”(Down-low)的文化逐渐形成,代表了一种身份认同与行为的矛盾。在这一亚文化中,许多男性虽然自认为异性恋,但实际上与其他男性有性接触,且通常不会公开。在这一背景下,非裔美国男男性行为者的HIV感染率更高,且许多人并不知晓自身的感染状态。
根据各项研究,MSM的HIV感染风险高出其他成年男性的22倍。多项研究指出,不受保护的肛交以及物质滥用(如安非他命或重度饮酒)都显著增加了感染风险。而随着社会对HIV认识的下降,许多人对于感染的担忧也降低,尤其是年轻人中对感染风险的认知明显不足。
“预防措施包括促进安全性行为、提供更为方便的检测服务以及改善公众对HIV的知识。”
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HIV的传播率有所下降,但目前仍然未能根本性地改变其流行趋势。提供更好的教育,促进自我测试,以及消除与HIV相关的污名,是当今最为迫切的任务。研究显示,即使是已经进行HIV检测的人,回去获取检测结果的比例也不高,这使得许多感染者未能及时获得治疗。
随着HIV/AIDS疫情在美国的持续存在,未来该如何有效地针对高风险群体展开预防工作,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面临的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