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出现与传播,医学界迅速将其与男男性行为(MSM)群体联系在一起。这一过程的开端是1981年,医生们在洛杉矶、纽约和旧金山发现了一系列的卡波西肉瘤和肺囊虫肺炎病例,其中大多数患者均为同性恋男性。随后,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在1981年6月5日发表了首个有关该病的正式报告,记录了五名年轻同性恋者因重症感染住院的案例。
“在1982年,医学界开始以‘同性恋相关免疫缺陷’(GRID)来称呼这一病症,这一名称后来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随着对此病的认识加深,医学界逐渐意识到HIV/AIDS不仅仅影响MSM群体,事实上无论性别和性取向,每个人都有可能受到感染。尽管如此,MSM仍然被视为全球“关键群体”,也就是说,他们面临着较高的HIV感染率和风险。
根据联合国的估计,MSM的全球中位数HIV流行率为7.7%。即使如此,这一点也无法掩盖医学界最初使用“同性恋相关免疫缺陷”这一术语的社会文化背景。
“同性恋相关免疫缺陷”一名的使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同性恋的广泛误解与偏见。在这段时间,许多医生和社会大众仍将同性恋视为一种病态或道德缺失,这导致了对于HIV患者的偏见和污名化。在1980年代,HIV/AIDS被贴上了与性别和性取向相关的标签,这使得医学界对其的认识和对策受到影响。
“许多MSM选择不标记为同性恋或双性恋,这加深了对于该群体的讽刺和简化。”
直到1982年,医学界才开始使用“后天免疫缺失症候群”(AIDS)这一术语作为GRID的替代,并于同年9月正式使用AIDS这一缩写。这一变化不仅是对病名的更新,更是对社会观念的重新思考。
虽然统计显示MSM仅占美国人口的小比例,但他们仍是受HIV/AIDS影响最严重的群体。 CDC的数据指出,2009年男性对男性的性行为(MSM)占美国新增HIV感染的61%。在近780,000名HIV感染者中,大约51%为MSM。
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有多重,包括行为及文化因素,尤其是在非洲裔美国男性中,“下层文化”(Down-low)这一词语的出现揭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性身份与行为的对立。在这种文化中,许多自认为是异性恋的黑人男性实际上仍然寻求与其他男性的性接触,却因社会压力而不愿意公开承认。
为了解决MSM中高HIV感染率的问题,医学界提出了多项建议,包括推广安全性行为、加强公共教育以及在社区内提供HIV检测服务。针对社会上的污名化问题,UNAIDS也强调必须落实“性积极”政策,以改善性别平等和促进健康教育的发展。
“未来如何改善对MSM群体的理解和支持,以进一步降低HIV感染率?”
随着对HIV/AIDS的认识不断增长,社会观念的转变将有助于提升对MSM群体的理解与支持。在此背景下,我们应思考,若仍然存在无知与偏见,这将如何影响新一代人对HIV的认识和防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