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资讯爆炸的社会中,我们经常忽视教育对媒体理解的深远影响。知识差距假说便是一项值得关注的理论,它探讨了社会中不同教育和社会经济地位(SES)成员在接收和处理媒体信息时的差异。这种差距根源于社会结构,使得高社经地位成员较易获取高等教育及技术,而低社经地位的成员则受限于教育资源匮乏。随着媒体信息的增多,这种知识差距随之扩大。
「随着大众媒体信息的增多,社会中高社经地位的成员比低社经地位的成员更快获得这些信息,因此他们之间的知识差距会随之扩大。」
知识差距假说最初是在1970年由明尼苏达大学的三位研究员提出,该假说预测,随着大众媒体信息注入社会系统的增加,社会上不同社经地位间的知识差距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加大。他们认为影响知识差距的因素包括沟通技巧、信息储存能力、相关社交接触、信息的选择性接触及大众媒体系统的本质等。
「接受更多正式教育的人通常拥有较高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这是获取公共事务或科学知识的基础。」
在这些因素中,沟通技巧尤为重要。教育水平较高的个体通常具备更强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使其能更快地理解和消化媒体信息。此外,那些已经掌握较多知识的人更能有效地将新资讯与旧有知识相连接,进而提高他们对于最新事件的理解。
知识差距的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早期研究者如威廉·S·格雷与露丝·穆诺在1929年为成人阅读兴趣进行调查,揭示了教育优势对阅读行为的影响。而在1940年,保罗·拉萨斯菲尔德则探讨了听收电台的内容与社经地位的关联,发现低社经地位的人倾向于观看较少「严肃」的节目。
「知识、教育和兴趣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根据研究者的定义,知识差距假说是一项关于社会成员如何通过大众媒体获取资讯的研究问题。 197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当知识高度公众化的议题出现时,受教育程度较高者与低者之间的知识获取阶段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显示,社会上随着媒体报导的提高,知识差距并未减少。
随着对知识差距假说的进一步研究,很多政策制定者及社会科学家开始关注社区成员如何获取资讯。过去几十年的研究表明,经济事件对于知识差距的影响深远,从1929年的股市崩盘到1970年代的滞胀时期,社会各层面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知识差距随之扩大。
随着网际网路的兴起,人们的媒体参与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然而,数位落差的问题依旧存在,有研究显示,网际网路的使用与社会经济地位有密切联系。高社经地位的美国家庭更容易获得多种数位设备,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接入网际网路,从而获取资讯。
「低收入家庭的父母表示,他们的孩子在远程学习期间可能面临一系列数位障碍。」
这一现象在疫情中变得更加明显,当日常生活(如工作和学习)转移到线上时,许多低收入家庭却未能有效应对。因此,知识差距的问题随着网际网路的普及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反而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等级的差异。
教育如何影响我们的媒体理解,这不仅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也是当前社会迫切需要关注的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反思,如何才能缩小这种知识差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