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中期以来,埃塞俄比亚的政治格局因民族问题而变得愈加复杂。在海尔·塞拉西帝国和德格政权的统治下,民族歧视的不平等成为不断恶化的社会现象。当时,阿姆哈拉精英将南部的少数民族语言视为建立埃塞俄比亚民族身份的障碍,进一步加剧了南北之间的矛盾与对立。进入1991年,撇开长达数十年的压迫,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TPLF)主导建立了以民族联邦制为核心的新政权,根本改变了埃塞俄比亚的政治格局。
民族联邦制的实施使得各族群在政治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却同时也种下了新的民族矛盾。
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TPLF)在梅雷斯·泽纳维的领导下引入的民族联邦制并非一蹴而就。根据1995年颁布的埃塞俄比亚宪法,正式确立了基于族群的政治架构,却给予了族群过多的正式权力。民族联邦制为各族的自治提供了一个平台,原本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如奥罗莫人、索马里人和哈拉里人因此获得相对的政治代表性,但这一制度同样引发了新的民族紧张和冲突。
在TPLF统治期间,民族歧视的现象并未消失。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以族群自主为荣的政府下,阿姆哈拉人和其他族群仍然遭受到体制性的边缘化。而这样的现象在新总理阿比·艾哈迈德上任后变得更加明显,特别是当媒体自由度逐步提升的同时,与之伴随的民族主义言论和仇恨言论也水涨船高。
媒体的多样性固然是一种进步,但过度的民族主义及其所引发的仇恨,不仅无助于社会的凝聚,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分裂与冲突。
2020年提格雷战争爆发,随着武装冲突的升级,保留在国内和国外的提格雷人面临严重的民族profile,许多被怀疑具有提格雷背景的人士遭受乱抓或任意拘留。这一系列的事件,例如在机场受到禁止登机,或在工作场所被迫休假,再次突显了在民族联邦制下,如何扩大了族群之间的敌意。
有观察者分析,提格雷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冲突,而是埃塞俄比亚政治史中的一个转捩点,正在对整个国家未来的政治架构造成深远影响。原本由TPLF所倡导的民族联邦制能否持久存在,尚需其他族群的共识与支撑。
在新政权运作之下,形成的民族关系网络,更容易引发新的仇恨与不信任,让我们不禁思考: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如何实现不同族群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