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需求回避(PDA)或极端需求回避(EDA)是一种被提议的疾病,其特征表现为对社交需求的极高避免,对日常请求或期望的拒绝程度超过典型行为。这种情况可能在无法避免需求时引发恐慌或突然的情绪爆发。不同的个体面对的需求可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反应,因此辨识PDA的特征尤显重要。
病态需求回避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伊莉莎白·纽森(Elizabeth Newson)在1970年代提出,并在1990年代得到更广泛的关注。此次研究的起点是她在诺丁汉儿童发展研究诊所对一些被称为典型 autism 的儿童进行的评估。
病态需求回避的核心在于,对于任何期望,即使是日常活动,例如刷牙,或渴望的活动,例如去游乐场,都可能引发这种回避行为。
面对需求与期待,这些儿童可能长期表现出强烈而不寻常的抗拒,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样的状况不仅限于儿童,成人也有可能出现类似特征。
辨识PDA的主要特征可分为内在与外在的表现。内在的PDA通常表现为个体在面对需求时的隐性反应,与他们的情绪波动和逃避行为有关,这种表现通常不易被外界察觉。
相对于内向的PDA,外向的PDA个体在面对触发时会有明显的情绪反应,例如情绪爆发或焦虑。
而外在的PDA则可能包括与他人互动时的强烈情感爆发、控制行为、攻击性和焦虑等情况。研究表明,PDA的特征可能与多动症(ADHD)以及情绪不稳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仅仅限于自闭症。
在目前的诊断标准中,PDA尚未被列入《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或《国际疾病分类》(ICD)。若要得到认可,必须有足够的共识及临床历史的记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PDA的特征在学童中可能与对立违抗障碍(ODD)等其他诊断相重叠。这使得PDA在诊断过程中变得更具挑战性。
PDA个体的社交技能往往表现得更加出色,并展现出更强的社交理解及更高的虚拟游戏能力。
此外,障碍的命名问题也为PDA增添了复杂性。有些学者认为“病态”一词带有负面意味,建议使用更中性的名称,如“理性需求回避”。这表明,对于PDA的认识仍在持续演变中,如何正确理解和描述这种状况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现有的诊断工具中,极端需求回避问卷(EDA-Q)常用于学龄儿童的评估。根据最新的研究,这个问卷已经进行了简化,以减少性别及学业技能的偏倚。
评估时需考量的问题包括孩子是否会利用“离谱或震惊的行为”来避免需求,以及情绪反应是否瞬时变化。
然而,PDA的研究仍面临方法学的挑战,许多研究在选择样本方面可能存在偏差,需对于研究的广泛性和有效性进行深入探讨。
随着对PDA认识的深入,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的表现特征,如何能更好地识别和理解病态需求回避的症状,将有助于更有效地支持那些面对这一挑战的人们。我们是否能更全面地理解需求回避行为的根源及其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