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需求回避(PDA),又被称为极端需求回避(EDA),是一种被提议的新兴障碍,且被视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子类型。这种状态的特征在于对于要求或预期的异常回避,表现出对社会需求的强烈逃避。任何要求,例如日常活动(如刷牙)或渴望的活动(如前往游乐场),都可能引发回避行为。如果要求无法逃避,可能会导致恐慌发作或情绪崩溃。
病态需求回避的主要迹象是对正常社交需求的不典型抵抗,这种抵抗表现出强烈且过度的逃避行为。
病态需求回避的探索始于1970年代,当时伊莉莎白·纽森(Elizabeth Newson)在英国诺丁汉的儿童发展研究诊所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该诊所的多数儿童皆被视为不典型,并且大多数这些儿童的行为虽然让医师联想到自闭症,但诊断时常遭到质疑。纽森于1994年被任命为诺丁汉大学的发展心理学教授,并在初次讲演中专门讨论了病态需求回避症候群。在1997年,病态需求回避社会在英国成立,旨在支持受此影响的家庭,并于2016年成为注册慈善机构。
PDA的主要迹征是向正常社交需求的抵抗,这些需求广泛包括社交互动的机会。例如,让孩子现在做家庭作业的要求,以及默默地提供握手的请求,这些都是被认为的需求。所有孩子都会在某些时期表现出一定的抵抗性,但PDA儿童的抵抗行为是极端且反覆的,并会干扰他们的日常生活。
在PDA中,对待需求的抵抗性不仅限于他人对他们的要求,甚至还包括他们对自己的期望,这种行为的结果造成了显著的生活困扰。
PDA的特征可以分为内化与外化两大类。内化的PDA特征是个体对触发的反应较为安静且内敛;而外化的PDA则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即当受到触发时,可能会出现情绪崩溃和焦虑。通常,PDA的个体在社交互动和沟通方面也有显著的困难,但他们在某些社会技能方面相对于典型的自闭症儿童表现出更高的社交兴趣。
许多专家认为,PDA虽然有其自身的特征,但仍符合社交互动和沟通的重大困难标准,表明其可能属于自闭症谱系的一部分。
病态需求回避目前不在《诊断与统计手册》(DSM)或《国际疾病分类》(ICD)中列出。由于缺乏足够的共识与临床历史,因此作为新提出的条件,PDA尚未达到需求的标准。因此,通常会诊断为自闭症,惟在某些情况下,根据其行为,有时会被诊断为对抗性违规障碍(ODD)。
虽然PDA在正式诊断上仍不被广泛认可,但许多临床医生认可其存在并指出其治疗时面临的重大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PDA的认可逐渐增加。 2011年,英国国家健康与护理卓越研究院(NICE)表示其已被提出作为自闭症谱系的一部分,然而并未进一步详细探讨。医学界的意见也出现分歧,有些学者认为「病态」这个词汇带有负面色彩,应更改为如理性需求回避(RDA)或普遍自主驱动(PDA)等替代名称.
病态需求回避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其与经典的自闭症谱系障碍相比,展现了不同的行为模式及应对方式。随着不断的研究及讨论,未来我们将如何更全面地理解并支持PDA患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