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的定义涵盖了任何使人们在社会中平等参与活动变得更加困难的情况。这包括了认知、发展、智力、心理、身体和感官等各种形式的残障,甚至可以是多种因素的结合。残障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在个人生命的某个阶段获得的。历史上,残障的认知往往基于有限的标准,但实际上每个人的残障都是独特的,并可视为一个多维度的社会身份。
「联合国残障者权利公约定义残障包括:长期的身体、心理、智力或感官障碍,这些障碍在各种障碍的互动下,可能会妨碍一个人平等且有效地参与社会。」
在当代,对残障的理解通常依赖于两种主要的理论模型:医学模型和社会模型。医学模型将残障视为一种不理想的医疗状态,认为需要专业治疗以纠正或改善残障。而社会模型则认为,残障是社会创造的限制,主要是针对那些与社会大多数人不同能力的个体。
这两种模型在残障理论中的争论似乎是缺乏共识的焦点,还衍生出许多其他理论模型。社会学者在探讨残障时也注意到了社会结构和文化对残障的影响,这促使学者们质疑使用人第一语言(例如「一个残障人士」)或身份第一语言(例如「一位残障的人」 )的适当性。
残障运动上的积极倡导者致力于争取社会中残障人士的平等权利与公平待遇,为了推动法律的变革,他们持续反对当前还存在的政治障碍。这些议题时常受到媒体传播的影响,导致社会对残障的误解与刻板印象。一些残障人士因此展开了自我倡导,尝试寻求尊重及更具包容性的社会环境。
「残障被视为一种身份,并根据个体的多重身份经验不同。」
回顾历史,对于残障的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从古代人对残障者的包容和照顾,到中世纪对于精神病的偏见,残障的定义在不同社会和文化下有着明显的变化。而可追溯到启蒙运动时期,科学进步的过程中,学者们尝试用各种新的标准来理解和区分人类的身体与能力。
然而,十九世纪的生物医学的兴起,将残障纳入医学界的讨论,并开始探讨如何运用医疗手段来「治疗」残障。在这一过程中,残障被标签为需要纠正的缺陷。这种医学模型的强调,还引发了许多社会的反思与讨论。
「社会模型主张,残障不是个人特征,而是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复杂条件。」
社会模型的提出,是对医学模型的强烈反击,这一模型强调了社会的责任,并促使人们关注如何改善环境,以减少对残障人士的限制。至此,学术界和残障人士社区之间的辩论越发热烈。
目前,残障研究学科正逐渐成为学术界一个重要的领域,其中探讨了残障的多重构造和历史进程。学者们认为,残障不仅是生物上存在的特征,也是一种具有文化意义的身份,这意味着社会对于残障的建构值得关注。
而当代对于残障的理解,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生物学和医学层面,社会研究揭示了文化因素以及社会风俗对残障的影响。这些理论的产生,让人们理解到,残障是一个复杂议题,与性别、种族和其他身份认同密切相关。
残障运动所倡导的解放思想,促使社会对于残障的理解不断进化,比如健全与残障之间的关系也需要重新审视。随着人们目睹残障者的日常生活展现和对于社会参与的需求,倡导者们认为必须削弱传统文化对残障的刻板印象。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残障者和倡导者们透过社交媒体、自我表达等管道来提升社会的觉醒,鼓舞人们重新思考残障的定义及其存在的意义。
最后,我们必须考虑,这场围绕残障的医学模型与社会模型争论,是否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每一个人是如何在这个多元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