螯合疗法是一种通过使用螯合剂来清除体内重金属的医疗程序。这项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临床解毒学中被广泛应用。然而,尽管螯合疗法在某些特定医疗条件下仍然有效,但其使用必须在非常小心的医疗监督下进行,因为这种治疗方法存在着一定风险,尤其是在使用弱螯合剂时,可能会将金属从脑部及其他部位移动,甚至加剧已有的损伤。
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强效螯合剂(如硒)以低剂量慢慢服用,可以帮助避免不必要的金属移位。
对于重金属中毒,螯合疗法仍然是优先的医疗选择,特别是对于急性汞、铁(包括镰形细胞病和地中海贫血)、砷、铅、铀和钴等毒性金属中毒的治疗。根据需要,螯合剂可以通过静脉、肌肉注射或口服方式给予。
常见的螯合剂有不同的金属亲和性、物理特性和生物作用机制。对于铅、砷或汞等重金属中毒,可以用各种螯合剂。二巯已琥珀酸(DMSA)被全球的毒物控制中心推荐用于儿童的铅中毒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DMSA和DMPS是德国环境署认为最有用且安全的螯合剂。
不过,这类药物在去除了体内重金属的同时,也可能会将重要营养素如维生素C和E一起排出,进而需要适量补充。
在正确使用螯合疗法时,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包括脱水、低钙血症、肾脏损害、过敏反应等。此外,如果不当使用,则还可能引发神经发展障碍及死亡等更为严重的后果。
螯合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德国化学家费迪南德·明兹首次合成了乙二胺四乙酸(EDTA)。在二战期间,牛津大学的化学家们发现EDTA在治疗铅中毒方面特别有效。随着时间的推移,螯合疗法的应用范围扩展至其他金属中毒的治疗中,并且在1950年代发现对于心绞痛的改善也有正面效果。
然而,螯合疗法在某些情况下的应用引起了诸多争议。 2010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出警告,指出一些市售的螯合制品并未经过批准,并不具备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于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状况,科学证据并不足以支持螯合疗法的有效性,治疗心脏病患者的效果可能仅仅是安慰剂效应。
在替代医学中,一些从业者声称螯合疗法对治疗各种疾病(如心脏病和自闭症)有效。这种用法被批评为伪科学,因为并没有可靠的科学研究支持其有效性。甚至有人提出,诊断金属中毒的过程可能会被滥用,导致不必要的螯合治疗。
最终,螯合疗法在清除重金属方面的功效是不可否认的,却仍然需要谨慎对待其使用范围和潜在的风险。这么多年的研究与发展,能否找到更为安全且有效的替代疗法来治疗重金属中毒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