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中,心智时间旅行的能力让我们能够重建过去的个人事件(即片段性记忆),并想像未来的可能情境(即未来性思考)。这个术语是由汤玛斯·薛登多夫和迈克尔·科巴利斯创造的,建立在恩德尔·图尔文对于片段性记忆的研究基础上。随着心理学家、认知神经科学家、哲学家及其他学术领域的研究,心智时间旅行的各个面向愈加受到重视,包括记忆与未来展望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独特的进化背景。
心智时间旅行是人类独有的能力,让我们不仅能回忆过去,还能构思未来。
根据图尔文的定义,陈述性记忆包括语义记忆和自传细节,前者是关于世界的知识,而后者是对个人经历的描述。他认为片段性记忆需要一种“自我知晓”的意识,这和语义记忆的“认知”意识形成鲜明对比。最近的研究表明,片段性记忆和未来思考互为补充,且彼此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各类神经影像学研究揭示了成人在心智时间旅行中所涉及的脑系统。早期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表明,回忆过去经历和想像未来经历时,脑部活动有高度重合。
研究发现,左海马和右中后枕皮质在重构过去及想像未来事件时显著激活,而右海马在重构过去事件时则显著去活化。
未来性思考涉及多个组成过程,包括回忆与整合相关资讯,主观时间的处理,以及自我参照的处理。当想像涉及个人目标的事件时,腹内侧前额叶皮质和后扣带皮质最为活跃,这表明这些脑区在个人目标处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心智时间旅行的能力被认为在人体进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让人类能够预见和塑造未来。然而,非人类动物能否进行心智时间旅行的问题仍然存在争议。许多研究表明,一些动物如猿类和鸟类可能拥有某些形式的心智时间旅行能力,但这也面临各种挑战和批评。
研究显示,孩子在年幼时就开始发展心智时间旅行的能力,通常在四岁左右,孩子们能够清晰地谈论未来的情境。在此之前,即使年幼的孩子也可针对即将到来的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报告和预测。
心智时间旅行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孩子们改善他们的认知与社交能力,进一步促进其整体发展。
在测量心智时间旅行的过程中,通常需评估片段性记忆与未来性思考。研究人员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不同的测量,但这些方法之间的相互关联仍有待提高和验证。
在成人的研究中,参与者通常会被要求回忆过去的事件,而在测量未来性思考时,则会使用许多相似的方式进行,但并未衡量其准确性。因此,这一领域的未来研究应更着重于行为实验,以获得更客观的结果。
正如有些研究指出的那样,心智时间旅行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深思。
在心理学的探讨中,心智时间旅行的能力不仅深深影响着个体的社会生活,还对人类思维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究竟这项能力将如何改变我们对时间的理解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