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所谓的「心理时间旅行」,指的是人类可以在脑海中重建过去的个人事件(即情节记忆)以及想像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境(即情节预测/未来思考)的能力。这一术语源于Thomas Suddendorf和Michael Corballis的研究,并基于Endel Tulving对情节记忆的早期贡献。
「心理时间旅行的研究涉及记忆与预测之间的关系,许多心理学家、认知神经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对此展开了研究。」
心理学中的这一概念令人深思,因为它不仅关乎我们如何回忆过去,还牵涉到我们如何计画未来。这一研究领域涉及对于人类自主意识、自我的认知及自由意志的探索。
这种能力能让我们寻找并回忆生活中重要的瞬间,并展望未来可能的情境。 Tulving(1985年)曾指出,情节记忆涉及一种「自我认知的意识」,要求一种第一人称的主观体验,而语意记忆则与「认知的意识」相关,但并不需要这种心理模拟。
「心理时间旅行并不是单一一种能力,而是由多个过程组成,这些过程互相辅助,使得回忆及想像不再是纯粹的记忆。」
由于心理时间旅行的特性,许多神经影像学的研究揭示了成年人在进行心理时间旅行时大脑中的不同区域,尤其是在想像未来事件和回忆过去事件时的活动模式。这些研究显示出不同的脑区在思考过去和未来时的相似性,这可能与我们的自我意识紧密相关。
心理时间旅行的能力被认为在进化中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帮助我们准备、计画并塑造未来。然而,目前对于其他动物是否具备此能力的讨论仍具争议。 Bischof-Köhler假设认为,非人类动物不能在缺乏当前驱动状态的情况下做出行动,例如在不渴的情况下去寻水。
「若心理时间旅行是人类独有的,那么它的产生必将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能已经存在了超过600万年。」
在研究中发现,心理时间旅行的发展需要经过多个阶段,通常在儿童四岁左右,相关的心理子过程已开始逐渐成熟。研究显示,四岁的儿童已经能够记住透过观察所看到的具体问题,并为未来的解决作好准备。
对于心理时间旅行的研究,需同时测量情节记忆和情节预测。许多研究通过询问人们回忆过去的事件来评估他们的情节记忆,然而,记忆的测量方法在有效性上仍有争议。对于未来的预测,也有一些量表被调整以适应情节记忆的测量。
「这些研究的挑战在于,如何能够验证人们的记忆与实际事件之间的准确性。」
心理学界的对话正在不断进行,探讨着我们如何在思想中穿梭于过去与未来,这不仅是了解自我与他人的行为方式,也是自我定位与存在意义的反思。您是否曾在自己的生活中体验过这种时间旅行的感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