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世界充满了谜团,尤其是当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深信他们的思想和感觉被某种外力操控时。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名为「影响机器」的幻觉开始浮现。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维克多·陶斯克在1918年发表的文章《精神分裂症中「影响机器」的起源》深入探讨了这一现象,揭示了患者如何误认外部世界的力量正秘密操作他们的内心。这不仅是一种困扰,更是一种渴望理解和解释不可知事件的需求。
他们相信自己的思想和身体感觉被一种无法理解的机器所操控,这种机器的影响力让他们感到恐惧。
当我们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内心世界时,可以发现他们的自我边界与外部世界的界限往往模糊不清。陶斯克指出,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患者对自我的认知丧失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经验让人想起幼儿期,那时候的孩子尚未能够区分自我与他者,常常认为父母或神明能够洞悉他们的一切思想。这种心理状态的回归,让患者面临他们寻求控制和解释的困境。
陶斯克观察到,患者所描述的「影响机器」通常是他们自身身体的投射,并反映出一种更早期的、婴儿期的自恋需求。
对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他们的幻觉不仅仅是无法理解的,它们也提供了一个诠释难以解释现象的框架。他们会误认这种机器为外部存在,往往以为这些机器的操控者是某些特定人士,通常是医生,这使得他们的被迫害妄想不断加深。例如,著名案例詹姆斯·提利·马修斯曾描述过一种名为「空气织机」的装置,坚信它在操控着自己的思想与感受。
马修斯在1797年因为在英国国会公然呼喊「叛国」而被送入精神病院,他的幻觉被详细记录在1810年出版的书籍中。
驱动着这些认为被操控的故事是哪些人的声音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患者的故事往往在文学中引起共鸣,正如小说《飞越杜鹃窝》中,主角「首席」布罗登相信精神病院中的一切都是一种「机器」,并属于一个更大的技术社会的掌控之中。这使得「影响机器」的概念超越了其精神病的根源,进而引发了对于科技和社会自身的反思。
这种技术社会的隐喻不仅存在于小说中,还被某些激进的作者用作批判现代社会的工具。
在讨论陶斯克所提出的「影响机器」概念时,有些人甚至将之比拟为今天的电视。激进分子杰瑞·曼德在他的著作中提出,电视和陶斯克的「影响机器」有着相似之处,两者都会把外部世界的画面直接投射到我们的内心,并引发情感和信念的巨大变化。可以说,媒介的形式与精神病患者的妄想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镜像关系。
这一切提醒着人们,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思想和现实感知是否依然是我们自己的,还是被不断修改的影响力所左右。
总结来说,陶斯克的「影响机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来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妄想,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探索心理现象背后的外部与内部交互过程。这不仅是对于个体心理的认识,更是对于现代社会科技影响我们心灵的深刻反思。那么,在这个充满技术和洞察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在同样的幻觉中寻找着某种真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