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是一种由于脑部血流阻塞而引起的疾病,其中小脑梗塞或称为沉默脑梗塞,正是这种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根据医学研究,这种状况通常是由小型穿透动脉的阻塞所引起,而这些动脉负责供应脑部深处的血液。然而,许多患者在出现小脑梗塞症状时,却未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因而可能会被描述为拥有「小脑梗塞综合症」。目前有关小脑梗塞的知识,主要来自于C. Miller Fisher对于死后脑梗塞患者的解剖观察。他注意到在小型动脉阻塞后,深脑结构出现了所谓的“lacunae”(空洞),这与五种经典综合症有关。这些经典综合症至今仍在临床上得到认可,但小脑梗塞的诊断则主要依赖临床判断和放射影像学检查。
五种经典的小脑梗塞综合症具有相对明确的症状复合体。这些症状可能突然出现、逐渐加重或呈波动状态,典型的如包膜警告综合症。小脑梗塞的特点是缺乏真正皮质症状(如失语、视空间忽略、凝视偏移和视野缺损)。
沉默脑梗塞(SLI)是另一种静默中风,通常不会出现任何明确的外部症状,因此被称为“静默”。
沉默脑梗塞通常仍然会造成周围脑组织的损伤,并且可以透过影像技术如MRI和CT扫描来检测。根据估计,静默脑梗塞的年发生率在美国约为1100万,每年约有10%的静默中风为沉默脑梗塞。这类中风虽然称为“沉默”,但却会影响人的情绪、个性和认知功能,并使个人未来遭遇重大中风的风险增加。
根据相关研究,小脑梗塞的成因与单一深层穿透动脉的阻塞有关,这些动脉直接来源于威利斯环、脑小脑动脉和基底动脉。这种病理过程涉及深部脑核及脑桥、内囊等部位的病变。当前的研究显示,微动脉硬化和脂质高血症是导致小脑梗塞的主要机制。随着年龄增加,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等因素都是已知的危险因素。慢性病历和脑动脉的病理改变亦可能导致脑梗塞的发生。
对于小脑梗塞的治疗,通常建议在中风发作后3到4.5小时内,若患者没有禁忌症(如出血性疾病或近期重大手术),可以给予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此外,高剂量阿斯匹灵的使用可以在发病48小时内进行。长期治疗的重点则是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和戒烟等基础风险因素进行管理。根据研究,侵入性治疗如抗凝剂并未显示出相对于阿斯匹灵的五年存活率的优势。
根据推测,沉默脑梗塞占所有缺血性中风的约25%,每年在每10万人中约有15例发生。这一疾病在男性以及来自非洲、墨西哥及香港华裔社群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小脑梗塞虽然被称为“沉默”,其实却可能在无形中造成深远的影响,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更多潜在的风险因素。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有意识到身体在或许不为我们所知的情况下,仍在发生着潜在的危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