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营养学界,抗氧化剂的角色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多酚红。在一系列的试验中,抗氧化能力被评估为食物的优劣之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关抗氧化剂的真实有效性及其在体内的作用却让科学界困惑不已。
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是一种测量生物样本内抗氧化能力的方法,但因缺乏生理学证据而于2012年被撤除。
ORAC值曾经被广泛应用于衡量各种食品中的抗氧化能力,尤其是由美国农业部(USDA)所发布的数据表格中,包括某些香料、浆果及豆类等都被评定为高抗氧化食品。这些数据的收集意味着消费者或许能透过选择高ORAC值的食物来抵抗氧化压力,然而,这种想法听起来却显得过于绝对。
该测试方法是透过测量荧光分子(例如beta-phycoerythrin或荧光素)在自由基生成剂的氧化降解过程中的变化来评估抗氧化效果。这样的测试虽能生成数据,但如今的科学界仍未能证实ORAC值在人体内的生理意义。
有研究指出,关于食物中存在的抗氧化剂影响,证据显示它们在体内的效果可能微不足道甚至缺失。
进一步的探索发现,即使多酚在试管内展现出良好的抗氧化能力,传递到人体后却仅有不到5%的保留率。笔者试图理解,在消化和代谢后,这些被吸收的多酚对人体的影响究竟是什么?加之,这些物质大多数被迅速排出,让科学家质疑是否还有必要钻研多酚类的抗氧化特性。
现有的研究也指出,许多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风险降低有关的成分,并不一定是由于其抗氧化的特性,这使得科学家重新思考应当如何看待这类化合物的优势。是否真有非抗氧化的机制在作用?
根据Linus Pauling Institute的解释,人体的抗氧化能力似乎更依赖于新陈代谢产物的生成,而非直接来自进食的多酚本身。
食物来源方面,抗氧化剂的总量(即通常称为“总ORAC”)由可溶性和不可溶性抗氧化剂的总和来表达。虽然某些植物性食物被认为含有较高的抗氧化性能,但对于其在体内的转化效率,惟有导致进一步的质疑。实际上,许多普遍的烹调方式,如煮沸,会减少食物中的ORAC值高达90%。而蒸煮相对能保持更多抗氧化剂的成分。
而在卫生食品工业,许多企业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营销,但未经证实的数据或人为抬高的ORAC值,导致消费者易受到误导。随着对ORAC测试法的怀疑愈增,许多人开始思考,这些额外的抗氧化剂真的能在日常饮食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吗?
在此,关于ORAC的研究已被逐步取缔,越来越多的专家指出,更多基于生理意义的解释或许才是未来研究的关键。或许科学的发展会引领我们走向对抗氧化剂及其未来有效性的更深层认识,这也引起我们对饮食结构的重新检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会如何选择自身的饮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