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这个以多元化为指标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纷纷将注意力聚焦于多元化训练。根据报告,企业每年在这方面的投入高达80亿美元。然而,这项训练实际上是否有效,能否达到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目的?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
多元化训练旨在促进正面的群体互动,减少偏见和歧视,并教导不同背景的人如何有效合作。
多元化训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的民权运动。 1964年的《民权法案》禁止基于种族、性别和宗教的歧视,成为企业推动多元化政策的基石。随着法律的变迁,企业逐渐开始意识到实施多元化训练的重要性。
社会和法律改革促使联邦机构在1971年开始着手进行现代的多元化训练。
虽然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多元化训练,但研究结果却显示其效果并不一致。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Frank Dobbin指出,没有证据表明反偏见训练会增加女性或有色人种在管理职位中的比例。某些学者甚至提出,强制性多元化训练可能会导致反效果,使歧视在某些情境中更为固化。
一项针对830家美国中大型企业的研究发现,参加多元化训练后,女性在管理层中的比例下降了7.5%至10%。
研究显示,自愿参加多元化训练的企业,往往能在管理层中提升多样性,而强制性训练则相对较少见成效。可见,训练方式之选可能是关键因素。 2021年的一项综合分析指出,虽然少数实验性研究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平均效果,但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效果则明显减弱。
官僚的多元化结构逐渐被法官视为某种理由来证明企业不歧视,无论其实际效用如何。
尽管多元化训练仍有其价值,但令人担忧的是,若企业只将其视作一纸空文,便可能得不偿失。许多企业仍需进一步探索如何对多元化训练进行调整,以便达到更好的成效。
随着社会对多元化的重视持续加深,未来的多元化训练又将走向何方?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