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是一场极为复杂的冲突,除了政治、社会因素外,各国军事力量的技术创新也是关键方案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空军启动了代号「温室行动」的计画,旨在加强其夜间打击能力,这一计画的背景、意义和失败经历,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美国在越南的军事介入逐渐升级,尤其是对胡志明小道的补给线截断。北越部队擅于利用天气及黑暗掩护其补给及行进路径,美方对此感到十分困惑。在白天进行目标攻击时,经常面临寻找目标困难与打击效果差的问题。由此,开展夜间作战能力的扩展成为了一项迫在眉睫的需求。
美军需要新的战术和技术来突破敌方在夜间及恶劣气候下的防御,进而保证其空中优势。
「温室行动」于1966年提出,反映出当时美国空军亟需应对北越运输线的灵活战术。自韩战以来,美军的专注点已转向战略威慑,导致对于常规作战的准备不足,缺乏专用的攻击航空器。
计画的核心包括提升通信与导航系统、发展夜间及恶劣天气中的感测器和照明设备。
夜间空袭的成功与否,除了要有精确的导航系统外,更需要无阻的通信链路。美方对于长距导航系统(LORAN)的改善包含了对于行动指挥的提高,能缩短指挥官与攻击部队之间的距离,达成更高的打击效率。
温室行动的另一重点是建立夜间视觉系统,包括低光电视(LLLTV)、前视红外线(FLIR)等技术,以便即使在黑暗中也能定位目标并进行有效打击。
尽管计画涵盖了众多技术提升项目,但由于技术成熟度和实用性,绝大多数的航空器与设备未能实现预期的战术效果。
从「温室行动」的尝试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科技与实战需求之间的距离,也意识到科技创新在战争中不仅是一项手段,更是一种提前洞察未来的能力。在当今的战争中,面对新兴的科技与战术挑战,军事力量应该如何适应与进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