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大学和学术机构中,十年制(tenure)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学术保障。它不仅为教授提供职位安全,避免不当解雇,还为学术自由设立了一道防线。根据相关定义,十年制是一种学术聘任制度,其持有者在非特定原因下不易被解雇。那么,这种制度具体是如何运作,如何影响学术环境,并且为教授们提供了何种保障呢?
十年制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美国,其初衷是防止学术界对于持不同政见的学者的随意解雇。这一制度在当时被视为对于学术自由最重要的保障,例如,布朗大学前校长埃利沙·安德鲁斯因支持一种有争议的货币政策而遭遇抵制,最终不得不辞职,然而,这一事件引发了学界的激烈争论,促进了十年制的建立。
十年制的实施因国而异。在丹麦,学术职位通常被视为终身聘任,但有时会引发争议。在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取消了原来的十年制,取而代之的是永久合同及有限期间的合同。而在德国,教授通常享有国家公务员的待遇,持有高度保障的终身职位,与其他群体的短期合同形成鲜明对比。
支持者认为,十年制为学者提供了进行自由探究的平台,而不必担心因为其研究成果或意见与大众或学术机构的主流立场相抵触而遭解雇。正如一位学者所言,
,这一观点强调了十年制对维持多元思想的重要性。「十年制是保护学术自由的最佳防线,尤其在当前分歧加大与暴力抗议的时代。」
虽然十年制在学术界内有其支持者,但也遭到了不少批评。不少人认为,十年制可能导致部分教授在获得终身保障后出现怠惰情况。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使学校容忍一些不合格的教师,这一现象再度引发了对于十年制合理性的违和感。
随着学术界的变迁,对于十年制的讨论从未停息。支持者认为这一制度是保障学术自由、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石,而批评者则提醒我们保持对其负面影响的警惕。这意味着什么呢?是否应该在保留十年制的同时,完善其流程与评估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学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