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艺术与科学:为何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之间的抉择如此关键?

在语意学中,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是最为人所知的语义对等类型,这两个术语由尤金·奈达提出,分别专注于传达原文的意义以及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的字面结构。奈达最初是在对圣经进行翻译时提出了这种区别。

翻译方法

形式对等方法强调对原语言的词汇细节和语法结构的忠实,而动态对等则倾向于使用在目标语言中更自然的表达方式。

动态对等是指“翻译的质量,当原文本的信息转化为接收语言,使得接收者的反应与原接收者的反应基本相同。”

奈达希望两种语言的读者能以类似的方式理解文本的意思。随后,奈达逐渐将自己对“动态对等”一词的使用淡化,更倾向于“功能对等”这一术语。这意味着不仅仅是源文本在源文化中的功能与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的功能之间的对等,而是“功能”可以被视为文本的一种属性。

功能对等可与人们在文化中的互动联系起来。类似的区分在1199年,迈蒙尼德在给翻译者蓝·伊本·提博的信息中表达过。他写道:

“我将提出一条规则:想要逐字翻译,执着于原文中单词和句子顺序的翻译者,会遇到许多困难,结果也将令人怀疑而变得腐败。这不是正确的方法。翻译者应该首先理解主题的意义,然后用另外一种语言清晰地表述主题。”

理论与实践

由于功能对等方法避免严格遵循原文的语法结构,而更偏向于在目标语言中更自然的表达,因此在翻译的可读性比保留原文的语法结构更重要时,这一方法会被用到。形式对等常常是理想而非现实,因为某种语言可能包含另一种语言中没有直接对应的概念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更动态的翻译,或者在目标语言中创造一个新词来表示该概念。

原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越大,越可能难以理解逐字翻译而不进行调整或重组目标语言中的单词。另一方面,形式对等可以让熟悉源语言的读者分析原文中意义的表达,保留未翻译的成语、修辞手法(如希伯来圣经中的交错结构)和词句,以保持原始信息并突显细微的意义差异。

近似对等的微小差异

多位学者观察到,不同语言中的某些概念具有稍微不同的内涵,例如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和英语中的“天使”一词。这可能导致对天使不朽或能否作恶以及其外貌(例如翅膀的颜色)的宗教文化差异。这些微小的语义区别是生产既准确又简洁的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圣经翻译

圣经的翻译者采取了各种方法将其翻译成英语,从极端的形式对等等到极端的动态对等。以下是一些在圣经翻译中主要运用形式对等的方法:

  • 杜艾-瑞姆斯圣经 (1610)
  • 詹姆斯王圣经 (1611)
  • 杨氏直译本 (1862)
  • 修订版 (1885)

而一些更动态的翻译则强调信达雅的原则,这包括:

  • 好消息圣经 (1976)
  • 新国际版 (1978)
  • 当代英语版 (1995)
  • 新生活翻译 (1996)

随着翻译方法的多样化,圣经翻译在不同版本中呈现出不同的理解和诠释。这使得如何高效且准确地翻译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在今天的翻译界,这些对等概念依然对翻译实践有所影响。面对频繁出现的新用词和文化交融的现象,翻译者如何在形与意之间找到平衡,将日益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Trending Knowledge

从圣经翻译看语言的演变:为何不同版本能引发如此多的争论?
在语言学的研究中,语义等价的最著名类型是动态等价和形式等价,这两个术语由尤金·奈达所创造。动态等价着重于传达原文的意义,而形式等价则更重视保留原文的字面结构。奈达最初是将这一区分应用于圣经翻译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这些术语的定义及使用也发生了变化。 <blockquote> 根据尤金·奈达的说法,动态等价是“翻译的质量,其中文本的讯息被转移到接受语言中,以至于接受者的
神秘的语言转换:你知道翻译中隐藏了哪些文化差异吗?
翻译不仅是单词的替换,还是一种文化的传递。 Eugene Nida 在语义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两种翻译的理论,这些理论的根本差异在于它们对信息传递的不同理解。动态对等重视源文本的意义,而形式对等则更注重保留原始文本的语言结构。这些翻译理论的发展不仅影响了圣经翻译的方式,也反映出了不同文化之间理解和表达的差异。 <blockquote> 动态对等的翻译质量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