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能源转型时代,如何有效且经济地生产氢气成为众多研究者持续探索的领域。在众多电解技术中,阴离子交换膜 (AEM) 电解技术以其低成本和高效能的潜力受到了广泛关注。这项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利用一种半通透的膜来传导氢氧根离子(OH−),这类膜在隔离产物与提供电气绝缘的同时,还能有效地进行离子交换。
使用阴离子交换膜的电解水技术不需要昂贵的贵金属催化剂,而是能够使用低成本的过渡金属催化剂,这使得大规模应用的经济性大大提高。
AEM电解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结合了碱性水电解(AWE)和质子交换膜电解(PEM)技术的特点。 AEM技术不仅能使用非贵金属催化剂(如Ni、Fe、Co等),还能在纯水或轻度碱性溶液中运行,这利于降低漏液的风险。
相比PEM电解所需的贵金属催化剂,如铂和钌,AEM的运行成本显著降低,使其成为一种更加可行的替代方案。
除了成本优势外,AEM电解技术可以在较宽的工作范围内运作,并且能够有效地减少氢气的交叉流失问题,其氢气流失量甚至控制在0.4%以下。这不仅提高了系统的效率,也增强了安全性。
尽管AEM电解技术具有许多优势,但其尚处于早期研究阶段,面临不少挑战。最大的一个挑战便是膜的耐用性。相较于PEM电解堆的20,000至80,000小时的寿命,AEM电解器的寿命仅约2000小时,这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的范围。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提升膜的导电性和耐久性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此外,AEM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不足,通常难以承受超过60°C的高温,而这对于大型电解系统的运行描绘了潜在的障碍。因此,寻找能够保持在高pH和高温环境下的稳定膜材质至关重要。
在AEM电解的过程中,氧气生成反应 (OER) 和氢气生成反应 (HER) 是关键的反应步骤。这些反应需要克服较高的能量障碍,尤其在氧气生成反应中,由于多步骤的反应过程,导致了过电位的增加。
高效的催化剂能够减少OER过电位,进而提高AEM电解槽的整体性能。
阴离子交换膜的设计对其性能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研究者使用四级铵(QA)作为膜的主要键接基团,但这类基团在堿性环境中容易降解,因此需要寻找如咪唑基等更稳定的替代品。
膜电极组合 (MEA) 是AEM电解器的核心组件,由阳极与阴极的催化剂层以及中间的膜层组成。催化剂层的设计和制备方法会直接影响电解器的效率与性能。
总的来看,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技术的出现,标志着电解技术的一次革命。它不仅提高了氢气生产的经济性,还降低了环境影响,预示着可再生能源的未来。那么,未来的氢能产业将如何以这项新技术为基石,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