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液学中,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以血液中血小板(又称血栓细胞)异常低下为特征的病症。血小板数量低下可能导致持续性或过度出血,这是重症监护病患中最常见的凝血障碍之一。根据统计,约五分之一的内科病患和三分之一的外科病患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正常的人类血小板计数范围为每微升(μL)150,000至450,000个血小板,当数值低于50,000/μL时,通常需要紧急治疗。
血小板减少症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且常常是在例行的全血计数中被发现。
很多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并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因此多数人是在进行例行健康检查时被检测出来的。不过,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外部出血的情况,例如流鼻血或牙龈出血。此外,有些女性可能会有较重或较长的月经周期或突破性出血。皮肤下的自发性出血可能导致瘀斑,特别是在前臂的紫癜和脚、腿及黏膜部位的小点状出血(即紫斑)。
无痛的、圆形的小点(直径约1至3毫米)的紫斑通常会出现并随着时间而消退,有时会聚集成为瘀斑。
这种病症的患者可能会感到全身无力、疲劳,伴随着或不伴随血液损失。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30,000至50,000/μL,则出现瘀伤的可能性将显著增加;若低于15,000至30,000/μL,则可能出现自发性瘀伤,尤其是在手臂和腿部。
血小板减少症可以是遗传性或后天性,它的成因主要可以归类为两大类:生产减少与破坏增加。
如果血小板生产异常低,可能来源于:脱水、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白血病、免疫系统疾病、肝脏衰竭、败血症等多种因素。某些遗传综合症也可能导致血小板生产不足,例如Bernard-Soulier综合症和Fanconi贫血等。
免疫系统或非免疫性疾病也会造成血小板的异常增高破坏,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症(ITP)、溶血尿毒症综合症、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诊断血小板减少症的实验室检查通常包括全血计数、肝酵素、肾功能、维生素B12与叶酸水平等。如果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需要进行骨髓活检以确定是生产减少还是外周破坏。
对于住院的酗酒者,血小板减少症可能由于脾脏肿大、叶酸缺乏以及酒精对血小板生产的直接毒性影响等因素造成。
治疗策略通常根据病症的严重程度及具体原因来进行。可能的治疗方式包括停用引起病症的药物、用类固醇来增加血小板产量,或必要时进行血小板输注。
如溶血性尿毒症综合症(TTP)则为医疗急症,需立刻接受治疗。有效治疗的方式包括透析或血浆置换,对抗由于血小板活化引起的肾功能衰竭。
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症(ITP),某些情况下可不进行治疗,尤其是儿童篇。但是如果出现严重出血则通常需要介入治疗。其他新的治疗方法例如血小板生成素类似物也在研究中。
在新生儿中,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可能较为轻微,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我恢复。此外,感染、基因因素等也可能导致新生儿期的血小板减少症,可能的病原体包括细菌和病毒,快速检测可以帮助诊断。
对于重症监护的新生儿,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进行快速病原体识别,将可能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在诊断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过程中,全面的病史调查与有效的实验室检查是至关重要的,可帮助医生及早介入,降低出血风险。面对这一隐藏在血液中的危机,我们是否应该更加重视日常健康检查的重要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