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念头,或称自杀思想,是一种思想过程,涉及对结束自己生命可能性的思考或反思。这不是一种诊断,而是一些心理障碍的症状,有时也会在没有心理疾病的情况下,因不利的生活环境而出现。对于自杀风险的评估,自杀念头的范围从短暂的想法到详细的计划。在自杀风险量表中,主动的自杀念头通常包括准备自杀或形成相关计划,而被动的自杀念头则是想着自己不想活下去或幻想自己死去。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定义,自杀念头是「思考、考虑或计划自杀的想法。」
根据统计,自杀念头在青少年中也相当常见,并且与抑郁以及其他情绪障碍密切相关。但许多其他的心理障碍、生活事件与家庭事件也可能增加这种念头的风险。心理健康研究人员强调,医疗系统应为任何出现自杀念头的个人提供治疗,而不论是否存在诊断,因为这些念头可能带来自杀行为或重复相关问题的风险。
根据ICD-11,自杀念头被描述为「关于结束自己生命的思想、观念或反思,范围包括感觉自己几乎好像死去的想法到详细的计划编制。」与之相对,DSM-5则将其定义为「自我伤害的思想,并伴随某种程度的考虑或计划以致自己死亡。」
心理学家往往会将没有显示出自杀念头的人突如其来地出现这种思想称为「侵入性思维」。
自杀念头的风险因素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别:精神疾病、生活事件以及家庭历史。
许多心理障碍是自杀念头的症状,且在与不利的生活事件相互作用时,这种念头可能不会显示出心理疾病的存在。研究显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有73%曾经企图过自杀,平均每位患者有3.4次的自杀尝试。
生活事件在自杀念头的预测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有研究显示,酗酒、水准的丧失、亲密关系的结束等生活事件都会显著增加自杀念头的风险。特别是那些曾经有过自杀企图的人,未来再度出现自杀念头或企图的可能性更高。
家庭背景和父母的情绪状况也会间接影响个体的自杀念头。若父母有抑郁症历史,则孩子出现自杀念头的可能性会增加。此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质量也被发现与自杀念头有关系。
及早的检测与干预是预防自杀念头及自杀行为的重要方法。有研究表明,91%的自杀死亡者都有心理疾病,但仅有35%的人获得过治疗。这强调了早期检测的必要性,一旦检测出心理疾病,就能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疗。
研究发现,及早识别与心理健康扶助可以显著减少自杀念头的出现。
此外,加强公众对精神健康的认知,能够帮助那些面对生活困境的人们及时寻求帮助。无论是心理治疗、住院治疗、还是药物治疗,都是对抗自杀念头的有效手段。
随着社会对精神健康问题的认识日益增加,自杀念头的隐秘性可能会在未来逐渐降低。然而,持续的关注与理解自杀念头背后的深层原因仍然至关重要。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杀念头的意义,并在社会及家庭中构建更加支持性的环境。究竟,如何才能突破这些思维的枷锁,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表达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