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念头,即对自杀的思考,并非一种独立的诊断,而是许多心理障碍的征状之一。根据研究显示,从2008年至2009年间,美国约有830万成年人曾报告过自杀念头,其中包括更严重的自杀计画。自杀念头的范围从短暂的想法到详细的计画,这使得了解自杀念头的危险因素成为专业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根据ICD-11,自杀念头是指「关于终结自己生命的可能性的思考或想法,范围从认为自己可能较好过去的想法,至于详细计画的形成」。
在青少年中,自杀念头的普遍性也十分显著。许多心理健康研究者指出,无论是否具有诊断,自杀思想所带来的风险都需引起足够重视。因而,早期辨识与干预尤为重要,能有效降低自杀行为的发生率。
自杀念头与多种精神疾病有关,尤其是重度抑郁症、焦虑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等。研究发现,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中,有73%的人曾有过自杀企图。其他风险因素还包括慢性病、长期的压力和家庭历史等。
许多有精神疾病的人在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时,更容易产生自杀念头。
抗抑郁药物的使用虽然能减轻抑郁症状,却也可能带来自杀念头的副作用。某些药物如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与自杀念头相关。因此,临床医师在开立这类药物时需谨慎评估患者的风险。
生活中遇到的重大事件,比如失业、亲友去世或是情感关系的破裂,往往能引发自杀念头。研究显示,遭受家庭暴力或身体虐待的青少年,其忧郁和自杀念头的风险显著增加。
家庭中若有精神疾病的历史,子女面对自杀念头的风险也相对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密切关系,尤其是父母对孩子表达的性取向的接纳程度,能显著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研究指出,当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良好,发生自杀念头的机率相对较低。
心理学研究强调,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质量对青少年自杀念头的影响极为关键。
早期的辨识和治疗被认为是预防自杀念头和自杀行为的最佳方法。当心理健康问题及时被发现并进行治疗后,能够显著降低自杀风险。然而,许多自杀者在去世前并未向专业人士寻求过帮助。
91%的自杀者曾患有心理疾病,但仅35%的人曾接受过治疗。
在改进寻求治疗的方式上,增加心理治疗的可及性以及提高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将是可行的策略。此外,透过网络提供心理辅助的方式也被认为能够更有效地帮助面临自杀念头的人。
理解自杀念头及其风险因素不仅是为了帮助那些面临危机的人,也是为了提升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与重视。我们是否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识别能力来察觉身边人的危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