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包括「可持续城市与社区」在内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目标11的使命是「使城市包容、安全、有韧性和可持续」。 随着全球城市化和人口快速增长,如何打造包容性的、适宜居住的城市环境已成为各国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共同关注的焦点。 截至目前,全球有约39亿人生活在城市中,并预估到2030年将增至50亿人,而城市的发展问题,包括住房安全、公共交通和环境影响,正成为日益严峻的挑战。
城市占据了地球面积的仅3%,却占据了60%至80%的能源消耗和75%的碳排放。
SDG 11包含10个具体目标,涵盖了从安全和实惠的住房到可持续交通系统、包容性城市化等多个领域。在这些目标中,「安全和实惠的住房」是几乎所有城市的共同挑战。
「到2030年,确保所有人都可获得适当、安全和可负担的住房。」
尽管世界各地的发展程度不同,但许多地区面临的住房挑战相似,尤其是贫民窟的存在提醒我们,城市化并不总是带来经济的繁荣。
目前,全球约有10亿人居住在城市贫民窟中,这些房屋缺乏基本的公共服务,例如干净供水和良好的卫生设施。 因此,确保所有人都能享有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是一项基本人权,更是促进社会平等的重要一环。除了住房,还需考虑公共交通的可及性和可持续性,以促进人群的流动性,尤其是漂泊者和弱势群体。
在许多城市,交通系统设计未能考虑到不同社会经济群体的需求,造成了可接触性的不均等。
除了住房和交通,还有环境的影响需要降低。目标11.6强调,应该减少城市的环境影响,包括空气质量和废物管理。 使城市具备净零排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要真正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必须改善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这要求政策制订者和当地居民的密切合作。
但是,随着新冠疫情的影响,许多城市在实现这一目标方面进展缓慢。疫情展示了城市中根深蒂固的社会不平等,弱势群体和移民面临着更大的危险和挑战。
「成功实现SDG 11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及发展伙伴的共同努力。」
在政策上,城市需要建立一个包容和可持续的发展规划,包括参与式的规划和管理机制。这不仅能提升公民的参与意识,还能保护文化资产和自然遗产,确保未来世代的居住环境。同时,城市管理者需应对全球变暖、自然灾害等挑战,建设长期的韧性。
不同国家在实施SDG 11目标方面的做法也各有不同。例如,加拿大政府已计划投资100亿加元,用于绿色项目,并增加公共交通的可及性。这一举措不仅关注经济发展,还直接提高了城市的生活质量,对住宅条件也有所改善。
要达成这些目标,各国需要通过制度变革和政策制定,让所有市民都能够享用安全、可持续和适宜的生活空间。尤其是在日益增长的城市化进程中,未来的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每个人都能拥有安全的家,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