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脑炎是一种由日本脑炎病毒(JEV)引起的脑部感染。尽管大多数感染不会造成明显症状,但偶尔会出现脑部炎症。此类情况下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发烧、困惑和癫痫,通常在感染后约5到15天出现。 JEV主要透过蚊子传播,特别是库蚊类型的蚊子。在这种疾病中,猪和野生鸟类作为病毒的储存宿主,且该病主要发生在城市外的地区。诊断日本脑炎通常基于血液或脑脊髓液的检测,而预防则是通过接种日本脑炎疫苗来实现,该疫苗既安全又有效。其他预防措施则包括避免蚊子叮咬。一旦感染,并没有专门的治疗措施,仅能进行支持性疗法,通常需要在医院进行。
「有高达一半的人在康复后,仍会遭遇永久性的健康问题。」
日本脑炎主要出现于东亚和东南亚,以及西太平洋地区。据估计,约有30亿人生活在该疾病的流行区域。每年约有68,000例明显的病例,并且导致约17,000人死亡,这使得它成为亚洲的主要脑炎病因。许多病例通常在疫情中出现,自1871年第一次在日本被描述以来,这种病症一直是一个隐形的威胁。
日本脑炎病毒(JEV)的潜伏期介于2到26天。绝大多数感染是无症状的,只有每250例中约有1例发展为脑炎。病发的严重程度通常因人而异,会出现以下症状:严重的寒颤、发烧、头痛及全身不适,通常持续1到6天。急性脑炎阶段可能出现的特征包括脖部僵硬、显著消瘦、一侧肢体无力、癫痫发作,以及体温上升到38至41摄氏度(100.4至105.8华氏度)。死亡率约在25%左右,且在五岁以下孩童、免疫低下者及老年人之间普遍较高。
JEV属于黄病毒科,是日本脑炎血清复合体的一部分。这种病毒的外层是其保护抗原,能协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JEV的基因组与西尼罗病毒和圣路易斯脑炎病毒高度相似,且由十多种非结构蛋白组成。其中NS3和NS5被认为是在病毒复制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
「透过蚊子叮咬,人类、不动产的牛和马会成为死亡宿主。」
诊断日本脑炎通常依赖于检测专门的抗体。日本脑炎疫苗的接种为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根据流行病学数据,感染后通常会产生终身免疫。现有三种疫苗可供选择,且随着疫苗的广泛使用及城市化进程的推动,日本和新加坡的疫情已获得控制。然而,高昂的疫苗价格使得许多贫穷国家无法将其纳入常规免疫接种计划。
目前并没有专门的治疗方法,所有入院病人都需接受支持性疗法以协助生活所需。对于因感染引起的颅内压升高,可以使用甘露醇来降低压力。最近有报告指出,巨噬细胞受体可能与日本脑炎的病程严重程度有关,开启了新一轮的疗法研究方向。
日本脑炎是亚洲引起的病毒性脑炎的主要原因,每年约发生70,000例,致死率范围在0.3%至60%之间。主要受影响的群体为居住在流行区域的农村居民,因为该病不常见于城市地区。过去曾发生大规模的疫情,目前日本、南韩、新加坡及台湾等地已在疫苗接种上控制了疾病的扩散。
日本脑炎的隐形威胁依然存在,它不仅影响着生活在高危区域的人们,还可能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扩散到从未见过的地区。对于未来的疾病调控措施,究竟有多少人会受到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