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一种由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引起的脑部感染。尽管大多数感染未呈现明显症状,但偶尔会出现脑部炎症,导致许多不同的症状。有研究指出,此病症的多样化症状引发了医学界对其原因的深入探讨。
日本脑炎的潜伏期通常为2至26天,绝大多数感染者不会出现症状,仅有每250人中约一人在感染后会发展成脑炎。当严重的临床表现出现时,常见症状则包括剧烈头痛、呕吐、发烧、神智混乱以及癫痫发作,这些症状通常会在感染后5至15天内出现。
即便多数感染者不见明显症状,但若发展为脑炎,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医学界非常关注日本脑炎的致命性。
日本脑炎是由蚊子叮咬传播的,尤其是由Culex 龙蚊所传播,猪只和野鸟则是该病毒的宿主。此病多见于城市之外的地区,对农村居民构成较大的威胁。根据估计,约有三十亿人生活在该病毒流行的地区,每年报告的病症案例约为68,000例,并导致约17,000例死亡。
日本脑炎的症状多样性令人困惑,在于感染引发的不同免疫反应。这与大脑中微胶细胞的活化有关,微胶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细胞,负责防御侵入的病原体。近期研究显示,这些细胞在日本脑炎感染后会产生多种促发性细胞因子,进而影响症状的不同。
长期激活的微胶细胞可能造成神经元的旁观者损害,导致病情的严重化。
日本脑炎的诊断主要透过血清或脑脊髓液中的特异性抗体检测进行,通常是采用IgM捕获ELISA检测。值得注意的是,IgM抗体的表现通常会在疾病开始后3至8天出现,并在30到90天内消退,但有些情况下可能持续更久。因此,检测结果可能会反映过去的感染或疫苗接种情况。
日本脑炎感染后可获得终生免疫,市面上目前有三种疫苗可供使用:SA14-14-2、IXIARO及ChimeriVax-JE,均基于JEV的基因型III。曾经疫苗的推出与城市化令此病在日本及新加坡获得控制,但仍需针对贫困国家的预防做更多努力,因为疫苗成本高昂。
当前针对日本脑炎并没有特定的治疗方式,治疗主要是支持疗法,如喂养协助、呼吸支持及癫痫控制等。针对病情严重的病例,医生多会采取紧急措施以减少颅内压。近期研究指出,巨噬细胞的受体可能在疾病的严重程度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为未来的疗法开发带来希望。
日本脑炎是亚洲最常见的病毒性脑炎,过去曾经在日本和周边国家疫情频繁。自19世纪开始了解并记录日本脑炎以来,相关疫情多次浮现。虽然很多国家已经透过疫苗控制了这一疾病,但在某些地区,如越南、印度和马来西亚,依然时有疫情爆发。
日本脑炎的多样化症状使其成为公共卫生中的重大挑战,面对这一现象,医学界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来剖析它的成因。究竟这些多样化的症状反映了哪些潜在的生物学机制和免疫反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