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 JE)是一种由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引起的脑部感染。虽然大多数感染者几乎没有任何症状,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发生脑部炎症,进而出现头痛、呕吐、发烧、混淆及癫痫等症状。这种情形通常在感染后5到15天内出现。 JEV主要由喜欢叮咬的人类和猪的库蚊(Culex)传播,而猪和野鸟则是该病毒的储存宿主。
“日本脑炎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年龄和免疫力,特别是对五岁以下的儿童及免疫抑制者而言,风险更大。”
该疾病主要在城市外发生。诊断通常依赖血液或脑脊液的检测,预防措施主要是接种有效且安全的日本脑炎疫苗。对于这种疾病,目前尚无特定的治疗方案,须提供支持性护理,通常需要住院治疗。康复后,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可能会面临持久的健康问题。
日本脑炎病毒(JEV)的潜伏期通常为2至26天。大部分感染为无症状,仅有1/250的感染会发展为脑炎。疾病开始时,可能伴随着严重的寒颤、发烧、头痛及不适,这些非特异性症状可能持续1到6天。在急性脑炎阶段,症状包括颈部僵硬、体重减轻、单侧肢体无力、抽搐及体温升高(38至41°C)。该病的死亡率约为25%,通常在五岁以下的儿童、免疫抑制者及老人中较高。
“倘若在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影响,40%的幸存者将可能发展出终生的神经系统缺陷,包括失聪、情绪不稳和肢体无力。”
日本脑炎由蚊子叮咬传播的日本脑炎病毒(JEV)引起。该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其基因组为一条正义单链RNA。 JEV与西尼罗病毒和圣路易斯脑炎病毒密切相关,根据外膜基因有五个基因型(I-V)。日本脑炎首次被记载于1871年,病毒的演进被认为可能源于16世纪中期。
日本脑炎的诊断依赖于检测特定的JE病毒IgM抗体,通常在疾病发作后的3到8天内可检测到。这些抗体的存在可能反映出过去的感染或接种疫苗。若在疾病发作后的10天内采集的血清无法检测到IgM,则应在恢复期的样本再次进行检测。确认JE病毒IgM抗体阳性的患者,应进行中和抗体测试。
感染后会产生终身免疫。目前已有三种疫苗可供使用,包括SA14-14-2、IXIARO和ChimeriVax-JE。这些疫苗主要基于基因型III病毒,临床上应用也广泛。疫苗接种不仅能降低个体感染的风险,还能有效控制流行前景。
“疫苗接种的扩大使用已在日本及新加坡有效控制了该疾病,但相关疫苗的高成本却使得贫穷国家难以普遍实施。”
目前并无特效药物可治疗日本脑炎,治疗以支持性疗法为主,短期内可能需要辅助呼吸、喂养或癫痫控制。由于日本脑炎不会人传人,因此患者不需要隔离。
日本脑炎是亚洲病毒性脑炎的主要成因,每年有多达70,000病例报告。病例致死率在0.3%至60%之间,并且依地区而异。虽然一些国家如日本和南韩通过疫苗接种成功控制病例数,但越南、柬埔寨、印度及尼泊尔等地仍有所爆发。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有报告指出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的病毒分布增加,当地医疗官员对于这一现象表示担忧,特别是当地人口对该病的免疫力不足,加上大量的猪只可能成为病毒的储存宿主。
随着我们对日本脑炎的了解加深,科学界也在寻求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这些方法是否能为未来的疫苗开发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