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气候变迁政策不仅影响国内环境政策,也对全球气候变迁的应对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的每一政策决策都可能左右其他国家的行动方向。特别是通胀减少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其在气候变迁应对方面的投资成为近年来引人注目的焦点。
通胀减少法案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美国对气候变迁投资最大的一项举措,其中涵盖了多个方面的绿色能源策略。
根据环保署的定义,气候变迁是指在长时间内,气候量测的任何重大变化。这包括了温度、降水量及风速等多方面的改变。美国的气候政策一向在州政府和联邦政府之间展开协调,然后形成相应的应对措施。尽管从气候科学的共识出发,种种证据无法否认气候变迁的存在,然而美国的政坛却因为这个问题分歧巨大,形成了两极化的局面。
民主党积极推进气候变迁应对政策,主张扩大在绿色能源上的投资,而共和党则普遍对新政策持怀疑态度,认为这可能会对商业造成负面影响,并呼吁更为缓慢的变化。
多数的气候政策游说工作是由那些公开反对减少碳排放的企业进行的,这使得政策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美国早在1997年成为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国,但该国至今尚未正式批准该协议。 2001年时,当时的国安顾问康多莉莎·瑞斯明言,这项协议对于当时的行政机关或国会而言,毫无可接受性。而随着国防部在2003年发布的报告警告气候变迁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这一问题再次引发关注。
在2003年和2005年的麦凯恩-利伯曼气候管理法案都未能通过投票。一方面,民主党人支持加强气候变迁立法,另一方面,许多共和党成员对此持有强烈的反对意见。 2007年,民主党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宣布成立一个子委会专注于全球变暖问题,并试图找到两党共识的可能性。
面对分歧的气候政策,美国的政治环境使得推进有效的法律十分困难,特别是在两大主要政党之间的经济利益角力。
克林顿总统在任内积极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出一系列的计划和行动方案。虽然部分政策未能完全实施,但他在国际事务上取得的积极进展,仍然对后续的气候政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997年,克林顿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并承诺在未来减少7%的温室气体排放。
反观布什政府,对于京都议定书的拒绝强化了美国气候政策的保守派边界。布什政府采取的政策选择主要是以经济为重,并认为削减排放会使经济受损,这造成了该国在全球气候变迁会议中的信誉受损。
在欧巴马任内,美国展现了更强的国际合作意识与行动。虽然期望建立的碳交易系统在参议院未能获得通过,但重新回到气候对话的舞台上是对国际社会的一大信号。其后,欧巴马提出的气候相关法案如《清洁能源计划》等,对于美国气候政策的整合与落实均有实质上的推进。
虽然面临纷繁的反对声音,欧巴马政府仍然坚持推进其整体的气候变迁政策,并试图为后续的环保政策带来变革的契机。
随着通胀减少法案的通过,美国在气候变迁上的设定与投资开始显示出其长期影响力。这不仅让国内的绿色转型获得机会,还使美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重新获得领导地位。未来的政策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保责任,将是当前政策制定者面对的重大挑战。您觉得在这样的变化中,未来哪些政策将成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