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及其影响文化中,牙仙是一个童年传说的角色。根据这个传说,当孩子们失去乳牙时,他们应该将牙齿放在枕头下或床边,牙仙会在他们睡着时来访,把失去的牙齿换成一些小礼物或少量金钱。这样的传统深植于许多家庭中,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
孩子们相信牙仙是一种童年天真的表现,而这种信念对许多家庭而言,是一个舒适和支持的象征。
牙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出现了一些围绕儿童牙齿的迷信。在英国,孩子们被教导烧掉他们的乳牙,否则有可能在来世中永远寻找那些牙齿。这些故事的背后是对女巫的恐惧,因为中世纪欧洲的人们相信如果女巫获得某人的牙齿,她就可以完全掌控那个人。现代牙仙的具体描述,首次出现在1908年《芝加哥日报》的“家庭小窍门”中,这则短文形象地描绘了牙仙的角色,并指出孩子们会因为牙仙的存在而更愿意让松动的牙齿被拔掉。
关于牙仙的外观,与其他传说如圣诞老人和复活节兔子相比,牙仙的外形描述并不一致。根据1984年的一项研究,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牙仙是女性,只有少数人认为牙仙是中性或男性。实际上,牙仙可以被想像为各种形象,从拥有翅膀的小仙女,到像老鼠或小兔子这样的动物,种种形象都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信仰。
牙仙的形象可能多样且富于变化,但孩子们对不同呈现方式的接受度却非常高。
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牙仙留下的奖励金额各不相同,这取决于家庭的经济状况以及孩子们的同侪间的比较。根据Visa一道2013年的调查,美国孩子平均每颗牙齿能获得3.70美元,而这一数字在近年来随着通货膨胀逐渐上升。牙齿的奖励往往会反映出经济的变迁,首次脱落的牙齿往往能获得一个更高的奖励。
孩子们对牙仙的信仰被视为童年信任的表现,父母则认为这种信仰为孩子们提供了在失去牙齿的过程中的安慰。对于许多父母来说,牙仙的存在意味着孩子们仍然处于童真的阶段,这在心理上给他们带来了安慰。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们通常在5到7岁之间发现牙仙的虚构,这一过程和其他的赠送性虚构角色如圣诞老人和复活节兔子相连结。
牙仙的信仰不仅为孩子带来安慰,也帮助父母在面对孩子成长过程时感到安心。
除了牙仙,世界各地还存在着不同的牙齿交换传说。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有名为“拉米托·佩雷斯”的角色,这也是一种替换牙齿的存在,而意大利则有“Fatina dei denti”这个小老鼠的故事。日本的孩子们则会将失去的上牙朝地丢去,而下牙则朝天空投掷,寓意着愿望新牙能够健康生长。
牙仙的形象也进入了流行文化。在1927年,一位儿童剧作家创作了一个名为“牙仙”的角色,她是一位拥有小精灵般力量的生物,可以在孩子们失去牙齿时进行神奇的交换。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牙仙或许都是一段值得珍惜的美好回忆,然而当他们逐渐长大后,对这种幻想的认识是否会改变他们对童年珍贵回忆的理解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