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仙是一个活跃于西方文化的民间传说角色,尤其是孩子们在长出新牙齿的过程中,牙仙的存在使这个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在这个传说中,当孩子们失去乳牙时,会把牙齿放在枕头下,期待牙仙在夜间前来,为牙齿留下小小的奖励。这个传说不仅增添了童趣,还引发了许多对牙仙外观的猜测和想像。
牙仙的外观并不如圣诞老人或复活节兔子那般固定而一致。这个角色的描绘随着时间和文化背景而不同,令人感到更加神秘。
牙仙的传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英格兰的孩子们被告诫要燃烧自己的乳牙,否则在来世将永远无法找到失去的牙齿。在许多文化中,消除牙齿的灵魂是不祥的,因此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处理掉失去的乳牙。
1908年的《芝加哥每日论坛》上出现了牙仙的早期描述,文中提到:“许多顽皮的孩子会在知道牙仙的存在后,愿意让Loose Tooth被拔掉,并期待牙仙在夜晚来取走牙齿,留下小礼物。”这些描述揭开了牙仙传说的序幕,使其成为童年中的一部分。
牙仙的外观因文化和传统而异,根据1984年由罗莎玛莉·威尔斯进行的研究,74%的人认为牙仙是女性,而12%的人认为牙仙的性别无所谓,8%的人则认为牙仙可以是任何性别。
在许多人的想像中,牙仙可能是一位拥有翅膀、手拿魔杖的小精灵,也可能是男士、兔子或小老鼠等多种形式。
研究还发现,除了可爱的精灵形象外,牙仙也可能被描绘成各种不同的角色,包括孩子、飞行的芭蕾舞者,甚至是吸烟的男人,这些不同的形象都让牙仙的传说更具独特性。
根据国家的不同和家庭的经济状况,牙仙留下的奖励也有所不同。 2013年Visa Inc.的调查发现,美国孩子每颗牙齿平均收到的奖励是3.70美元。这笔奖励金额随着通胀而上升。
目前的调查还显示,孩子们在失去第一颗牙齿时,获得的奖励普遍比随后的牙齿要高。
孩子们对牙仙的信任反映了他们天真的性格,这种信仰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孩子们心理上的安慰,尽管成人常常会将这种信仰视为太过天真。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孩子会逐渐意识到牙仙的虚构性,这一过程通常伴随着对其他类似角色的怀疑。
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与牙仙相对应的是“佩雷兹鼠”(El Ratón Pérez),这是一只专门帮助孩子们处理乳牙的小老鼠。在其他地区,如意大利和韩国,也有着各自独特的牙齿处理方式。
在日本,孩子们会将上颚的牙齿扔到地上,而下颚的牙齿则向上抛,这是为了让新牙齿长得笔直。
牙仙这个概念不仅存在于儿童文学中,甚至在电影和音乐中也有其身影。 1927年,儿童剧作家艾斯特·沃特金斯·阿诺德创造了一个小小的角色,正式将之命名为“牙仙”,为后来的牙仙形象奠定了基础。
牙仙作为一个神秘的角色,在不同文化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增添了我们对于成长过程中一些小幸运的期待。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类信仰将会消失,但每一个孩子心中对于牙仙的想像却无疑增添了童年珍贵的回忆。那么,对于孩子们来说,牙仙的真正面貌到底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