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界,编辑器之战(Editor War)象征着 Emacs 与 vi(现今通常称为 Vim 或近期的 Neovim)之间的竞争。这场竞争成为黑客文化和自由软体社群的一部分,而 Emacs 和 vi 的辩论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 Usenet 小组,成为了「神圣战争」的一环。在这个过程中,使用者争论各自的编辑器是编辑完美的典范,并对对方进行各种嘲讽,这种情况持续至今。
「自1985年以来,这场辩论在不同的平台上掀起了无数火花。」
截至2020年,Emacs 和 vi 已经成为了历史最悠久的应用程序之一,也是 Linux 和 Unix 上最常用的文本编辑器。许多操作系统,特别是 Linux 和 BSD 衍生版,将多个文本编辑器与系统捆绑,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例如,macOS 的预设安装中包含了 ed、pico(在 MacOS Ventura 12.3 之前为 nano)、TextEdit 和 Vim 等编辑器。
由 Emacs 和 GNU 专案创始人理查德·斯托曼所创立的「Emacs 教会」是一种讽刺宗教。它将 vi 称为「野兽的编辑器」(编辑器的数字是 6-6-6),但并不反对使用 vi,而是将专有软体视为禁忌。 「使用免费版本的 vi 不是罪,而是一种忏悔。」这个教会拥有自己的新闻组,alt.religion.emacs,里面有大量支持这一信仰体系的帖子。
「关于 vi 的模式性(新用户经常感到沮丧的地方),一些 Emacs 使用者玩笑说 vi 只有两种模式——‘不断响铃’和‘摧毁一切’。」
同时,vi 使用者则喜欢嘲讽Emacs 的按键序列可能导致腕管综合症,或提及EMACS 的多种讽刺扩展名称,如「Escape Meta Alt Control Shift」(对Emacs 对修饰键的依赖的讽刺),或「八兆字节并不断交换」(在那个时代,那是相当多的内存)等。针对 Emacs 占用资源过高的情况,论者也会戏称「EMACS Makes Any Computer Slow」(随机缩写的用法)或「Eventually Munches All Computer Storage」,指的是 Emacs 在资源使用上的苛责。
「GNU EMACS 更被形容为‘Generally Not Used, Except by Middle-Aged Computer Scientists’(一般不用,只适合中年计算机科学家),这反映了其忠实粉丝的特征。」
在UNIX 使用者之间,还流行一种游戏,试图测试Emacs 使用者对于编辑器理解的深度,或是调侃Emacs 的复杂性,预测如果一位使用者长时间按住修饰键(如Ctrl或Alt)并输入自己的名字会发生什么情况。这种幽默起源于较旧的 TECO 编辑器,这是最初 Emacs 的实现基础。值得一提的是,Google 搜索引擎也加入了这个幽默,当用户搜寻vi 时,网页上会出现「你是不是想说:emacs」的提示,而搜寻emacs 时则会出现「你是不是想说:vi」的笑话。
在网络系列《A Murder at the End of the World》中,有一幕提到编辑器之战,其中一名角色询问另一名女性她是使用 Vi 还是 Emacs。这明确展现了编辑器之战在流行文化中的影响力。由此可见,Emacs 和 vi 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凸显了使用者之间的相互竞争与对彼此专业技能的敬意。
编辑器之战的存在,不仅让人们反思专业技能与工具使用的不同,还提醒着我们,科技的进步往往伴随着社群的距离与接触。在这场无止尽的战役中,究竟我们所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编辑体验,才是影响我们选择的关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