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软体社群中,Emacs 与 vi 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一场文本编辑器的选择辩论,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自1985年起,这场编辑器的圣战便成为了黑客文化和自由软体运动的重要一环。用户们在不同的论坛、讨论组上激烈地辩论,坚持自己的编辑器是编辑的完美典范,并不遗余力地抨击对方的选择。
截至2020年,Emacs 和 vi 都是史上最悠久的应用程式之一,并且是 Linux 和 Unix 系统上最常用的文本编辑器。许多作业系统,特别是 Linux 和 BSD 衍生系统,出于用户需求而捆绑多个文本编辑器。例如,macOS 的默认安装包含了 ed、pico(在 MacOS Ventura 12.3 之前是 nano)、TextEdit 和 Vim。
「使用免费版本的 vi 不是罪恶,而是忏悔。」
这句话出自 Emacs 教会,这是一个由 Emacs 和 GNU 项目的创建者 Richard Stallman 所成立的讽刺宗教。虽然他们将 vi 称为「野兽的编辑器」(vi-vi-vi 在罗马数字中代表 6-6-6),但实际上并不反对使用 vi,反而对专有软体宣告为禁忌。 Emacs 用户和 vi 用户之间的笑话不绝于耳,例如 Emacs 的键序列可能会导致腕管综合症,而 vi 用户则常以「beep repeatedly」和「break everything」戏称 vi 的两种模式。
「一个伟大的作业系统,缺少一个合适的编辑器。」
这是 vi 拥护者对 Emacs 的一个调侃,他们认为 Emacs 的功能过于繁杂,影响了其作为编辑器的本质,而 Emacs 拥护者则反驳称编辑器本身非常优秀,只是作业系统需要改进。此时的 Emacs 也引入了协同处理的功能,让人惊喜。
随着新一代编辑器的兴起,如 Atom、BBEdit、Sublime Text、TextMate、Notepad++ 和 Visual Studio Code,Emacs 的使用逐渐减少,而其拥护者则被戏称为「中年电脑科学家」。在 UNIX 用户中,还有一个游戏来测试 Emacs 用户对编辑器的理解深度,或者开玩笑其复杂性,游戏的初衷是预测如果用户持续按下修改键并输入自己的名字会发生什么情况。
Google 搜寻引擎也参与了这场幽默战争,当用户搜寻 vi 时,往往会出现「您是否要找:emacs?」的提示,反之亦然。在网路剧《末日杀机》中,角色之间也出现了关于这些编辑器的对话,进一步体现了它们在当代文化中的影响。
从一场小规模的技术选择辩论,演变成了整个电脑文化的象征,Emacs 与 vi 之间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功能上,还有用户社群之间的文化碰撞。每一个支持者都在为自己的选择辩护,并且以独特的幽默感看待对方的选择。这场持续数十年的编辑器之战,究竟将如何影响未来的编辑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