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肉派是一种手掌大小的派,内含切丁或肉末及肉汁,有时还会加入洋葱、蘑菇或起司,常作为外带小吃。这种肉派变种被视为地标性食品,划时代的代表了当地民众的饮食文化。2003年,新南威尔士州省长鲍勃·卡尔曾将其描述为澳大利亚的“国民菜”。纽西兰人则视肉派为本国料理的一部分,并作为国家认同的一个符号。不仅如此,这道美食背后的文化与历史,充满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众多社区烘焙店里,肉派的生产相当普遍。根据2003年的一项研究,平均每位澳大利亚人每年会吃12个肉派,而根据2004年的统计,平均每位纽西兰人每年则吃15个。
澳大利亚的肉派制造商通常是以州为单位,这也反映出早期派品生产中,州际运输的距离和缺乏冷藏能力的挑战。许多肉派在小型贩卖点都可以即食,且大多数是无品牌的,虽然某些品牌会标示为当地生产。1947年,L. T. McClure在本迪戈的一家小烘焙店中生产的澳大利亚肉派,成为了著名的Four'n Twenty派,因其与澳大利亚规则足球的关联性,使其在维多利亚州获得了标志性的地位。
此外,曾经主导新南威尔士州的肉派品牌Sargents,追溯到1891年,已在2022年停止生产。然而,南澳的Balfours已经制作肉派超过一个世纪,而Vili's则始于战后时期。
在新西兰,大型肉派生产商Big Ben Pies自1969年以来,每年售出1300万个肉派。1977年,美国快餐业进入新西兰期间,Progressive Enterprises成立了以肉派为基础菜单的速食餐厅Georgie Pie,并迅速在全国开设了32家分店。然而,由于经营不善,Georgie Pie在1996年被麦当劳收购,最终于1998年关闭。
根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食品标准局(Free Food Standards Australia New Zealand, FSANZ)的规定,肉派必须至少包含25%的“肉肉”,可用的肉类包括:牛肉、水牛、骆驼、鹿肉、山羊、野兔、猪肉、家禽、兔子和羊肉。有时也会使用较瘦的袋鼠肉。然而,大多数肉派制造商在成分列表中会明确标示“牛肉”。
FSANZ要求肉派必须包含至少25%的“肉肉”。“肉肉”包括屠宰动物的骨骼肌,还有附着的动物皮、脂肪、结缔组织、神经、血液及血管。内脏(如脑、心脏、肾脏、肝脏、舌头、肠)必须在标签上得到具体说明。
创于1989年的大澳大利亚肉派比赛旨在寻找生产高品质的商业肉派,这项竞赛吸引来自全澳大利亚的各式肉派制造商参加。参赛的肉派采匿名方式评判,避免对特定烘焙房或州份的偏见。同时,还有针对美味肉派的评比,包括鸡肉、海鲜甚至是素食派。
在新西兰,自1997年起举办的巴克斯新西兰最高肉派奖,旨在认可当地质优的肉派生产商,帮助他们生产获奖肉派,并促进焙烤食品的发展。
在1970年代,肉派曾出现在澳大利亚通用汽车广告的一首广告歌中。此外,特里·普拉切特的《碟形世界》系列中的角色Fair-Go Dibbler,以销售经典派漂浮者闻名于世。
肉派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家庭聚餐,还是在街边小吃摊,它们都见证了无数的历史与情感。所以,当你下次品尝这道经典美食时,是否会想起它背后的文化历程与饮食习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