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一种由受感染动物的未经巴氏消毒的牛奶或其分泌物引起的 zoonosis。此病又称为「波浪热」或「马耳他热」,病原菌布鲁氏菌(Brucella)是一种小型、革兰氏阴性、非运动性、非孢子形成的棒状细菌。此细菌作为兼性细胞内寄生虫,能引发持久的慢性疾病,通常会终生存在体内。人类可感染四种布鲁氏菌,其中包括 B. abortus、B. canis、B. melitensis 及 B. suis。
布鲁氏菌病的症状包括:大汗淋漓、肌肉与关节疼痛。
此病的症状多类似其他发热性疾病,主要在于呈现肌肉疼痛及夜间出汗。病病程可短至数周或长达数月。感染初期,病菌透过血液蔓延,导致传统所谓的波浪性发烧、体味异常及关节肌肉的疼痛。其中,腹部症状出现率高达 70%,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此复杂的症状在葡萄牙、巴勒斯坦、以色列及周边地区被称为「马耳他热」。
人类感染布鲁氏菌病通常与摄取受污染的未经巴氏消毒的牛奶及软奶酪有关。这些受感染的动物可能表现为健康且无症状,此外某些疫苗使用不当,如 B. abortus 19 媒介,也可能造成人体感染。在农场工作的人(如农民和屠宰工)感染的风险更高,因为疾病传播途径较多。
相关征兆包括不规则发烧、流产、疲倦等。
诊断布鲁氏菌病通常需要透过血液培养或抗体测试。由于布鲁氏菌生长速度极慢,可能需时至多两个月,这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风险性相对较高。因此流行地带的血清学检测变得尤为重要。血液检测可反映白血球与红血球的数量变化,并可能显示肝酵素的升高。
为了预防布鲁氏菌病,对牛奶及产品的检测至关重要,包括使用牛奶环检测。采取卫生措施如确保巴氏消毒是必要的。此外,对农场工人进行教育以增强对布鲁氏菌病的了解也是重要一环。
抗生素如四环素、利福平、链霉素都对布鲁氏菌有效。然而,由于细菌潜伏在细胞内,治疗需使用多种抗生素持续数周的时间。成人的标准治疗方案是将链霉素与多西环素结合使用。
对抗布鲁氏菌的最佳方案或许在于及时治疗并长期监控。
全球各地布鲁氏菌的流行状况各不相同。南美洲约有 10%-13% 的农场动物感染布鲁氏菌。而在欧洲如爱尔兰与马尔他,透过严格的检测与巴氏消毒,布鲁氏菌致病率已显著下降。
布鲁氏菌首次被注意到是在 19 世纪 50 年代的马耳他,当时被称为马耳他热。 1879年,神经布鲁氏菌病首次被描述。随着科学的进步,布鲁氏菌这个名词逐渐取代了早前的名称。至 20 世纪中叶,数个国家开始将其作为生物武器进行研究。
随着对于布鲁氏菌病更深入的研究与治理,幸福的未来是否能期待不再被这病源所困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