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姓名,通常被称为洗礼名,是在基督教洗礼之际赋予的宗教个人名称,虽然如今多是由父母在孩子出生时选定。在英语文化中,基督教姓名通常指的是个人的名字,也是人们大多数时间称呼他们的名字。
传统上,基督教姓名是在基督教洗礼的场合中授予的,随着现代和中世纪基督教社会中婴儿洗礼的普及,这一习俗变得颇为常见。根据威廉·坎登的说法,在伊莉莎白时代的英国,基督教名不一定与洗礼有关,仅仅是用来区分个人而设置的名字,而姓氏则用来区别家庭。在当代,这些术语已经可以与给予名称、第一名字和名词互换使用,仍然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
基督教名并非仅仅是辨识个人家庭成员的名字,而是在洗礼或基督教仪式中赋予的名字。
根据《路加福音》中提到的,在男婴接受割礼的第八天,给予他姓名是犹太文化的一部分,这样的习俗被认为是使徒时代的起源。例如,外邦人的使徒保罗在皈依之前名为扫罗,而皈依后则名为保罗。然而,现代学者对此说法提出了异议,因为《使徒行传》中保罗的洗礼记载出现在第9章18节,而「保罗」的名字出现在第13章9节之前的部分多次提到扫罗。这显示出保罗这个名字与他洗礼无关,就如彼得这个名字的情况一样。
在早期基督教的文献里,前几个世纪的基督徒名称与周围异教徒的名称并无显著差异。 《圣保罗书信》中的一些名称,如赫耳墨斯与其他纯粹的异教名字一样,伴随着他的皈依者继续使用在他们的转变之后。
数个古代文献记载了基督教徒与洗礼相关的姓名转变。比如,圣巴尔萨穆斯的行传中提到他在洗礼后自称彼得而非本名。 「我的父名是巴尔萨穆斯,但我在洗礼中接受的灵名是彼得」。这种更改名的假定通常是在洗礼时进行的。
在洗礼之际,接受一个新的名字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许多宗教父亲和灵性作家都曾敦促基督徒洗礼时不要使用任何名称,而应选择已被封圣的人或天使的名称。然而,这些指引无论在历史的何个阶段都未被严格遵守。在广泛的中世纪姓名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普通名称,例如威廉、罗伯特或辉格,这些名称似乎都没有宗教意义。
在基督教庆典上,接受洗礼的神父通常会确保不会给孩子取用异教、无神论或轻蔑的名称。尽管如此,以「圣安纳」等类似的名字进行命名的传统依旧流行在许多文化之中。
不仅在洗礼中,历史上许多重大转变往往也伴随着新的名字。在中世纪,许多缪斯获得新名字的例子多是与其婚姻或精神身份的发展相关。这样的做法在许多宗教仪式中依然保留着,在确认仪式中,虽然使用新名字的情况并不多见,但它的做法是在基督教中变得越来越常见。
无论是在洗礼,还是在确认时,取名的背景对于基督徒的身份认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是否有意识地关注自己名称的背后意义,对于我们如何看待自身信仰与文化身份,是否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