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心理学的领域中,Type D(Distressed)人格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概念,该人格类型的特征是负面情感(如担忧、烦躁和忧郁)和社交抑制(如保守和缺乏自信)的共同倾向。这种人格的特征使得Type D成为重要的心理学研究对象,尤其是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影响。
Type D人格的个体倾向于在时间和情境当中经历增加的负面情绪,并由于对拒绝或不赞同的恐惧,通常不共享这些情绪。
根据Tilburg大学的医学心理学教授Johan Denollet的临床观察,Type D人格的发现源于对心脏病患者的研究。
在一般人群中,Type D人格的盛行率为21%,而在心脏病患者中则范围介于18%至53%之间。此外,Type D也与儿童时期的常见身体不适有关。
早期研究显示,患有冠状动脉疾病(CAD)的Type D人格患者,相较于非Type D人格患者,心肌梗塞(MI)后的预后更差。在某些研究中,Type D人格与死亡率、再次心肌梗塞或突发心脏死亡的风险增加四倍有关,而这些结果不受传统风险因素(例如疾病的严重程度)的影响。
然而,随后的一些大规模研究并未能重现这些发现,导致一些研究者质疑早期小型研究的结论可能存在夸大或错误的情况。
最近的一项包含19000多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高效能个体数据综合分析显示,Type D人格并不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但在48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却发现Type D人格与不良事件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
Type D人格可以通过一项有效且可靠的14项问卷进行评估,即Type D量表(DS14)。该量表中有七项描述负面情感,七项描述社交抑制。当参与者在这两方面的得分均在10分或以上时,则被归类为Type D人格。
研究显示,负面情感和社交抑制的特征在四年内相对稳定。
DS14可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进行心脏病患者的风险分层。此外,研究者们主张Type D人格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可以被概念化为负面情感和社交抑制的协同效应。
大部分早期研究旨在通过将分数在NA和SI总分均达到10分以上的人归类为Type D组,反之则到非Type D组来捕捉这一协同效应。然而,这种两组方法备受批评,因为它降低了统计功效,并且可能导致虚假Type D效应的风险。
最近的电脑模拟研究显示,无论是两组还是四组方法都可能在实际上只有一种潜在的人格特征对结果产生因果影响的情况下,指出Type D人格与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这些模拟结果意味着基于两个或四个人格组别的Type D效应估计无法区分Type D人格的因果效应,或单一潜在特征的影响。
持续交互方法不再将个体划分为人格组,而是将负面情感和社交抑制的得分作为预测变量纳入统计模型中。这允许研究人员检验这两种人格特征是否对结果有协同效果。
如果负面情感和社交抑制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则意味着这些特征对结果的效果并非恒定。
近期的模拟研究表明,使用持续交互方法能够区分Type D人格的效应和单一人格特征的影响,从而提高对其影响的分析准确性。
Type D人格在心理学和医学界中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这引发了对于这一人格类型及其对不同病症影响的进一步探讨。在了解自己的情感是否影响健康的过程中,您是否思考过自己的社交行为可能暗含哪些深层的情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