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心理学中,Type D人格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意指一种负面情感和社会抑制的共同倾向。这类型的人通常会经历较高的负面情绪,如担忧、易怒以及沮丧,但他们往往不会与他人分享这些感受,这是因为他们害怕遭到拒绝或不认同。这种人格类型最早是由荷兰蒂尔堡大学的医学心理学教授Johan Denollet提出,基于对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观察与实证研究。
在一般人口中,Type D人格的流行率约为21%,而在心脏病患者中,其流行率则介于18%至53%之间。
Type D人格再次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一个风险因素。初期的一些研究发现,对于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而言,拥有Type D人格的患者在心肌梗塞(MI)后的预后往往更差。这些早期的研究指出,Type D人格患者的死亡风险、再次发生心肌梗塞的可能性或突然心脏死亡的风险增高,可以达到四倍之多,这与传统的风险因素(例如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关。然而,随后一些大规模的研究遭遇到无法重现这些结果的情况,这让部分研究者开始怀疑早期小型研究的结论是否夸大或错误。
一项囊括19个已发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大型数据荟萃分析,包括超过11000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资料,显示Type D人格并不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
这些研究结果暗示Type D人格可能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与不利事件的发生存在关联,特别是在至少48个月的跟进时间内。而对Type D人格的评估可以通过一份有效且可靠的14项问卷——Type D量表(DS14)来进行,该量表中包含七个有关负面情感及七个有关社会抑制的问题。当这两个维度的得分均达到10分或以上时,则被归类为Type D。
研究者认为,Type D人格的动态反应可视为负面情感与社会抑制之间的协同作用。
过去的文献以两组或四组方法来分析Type D人格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但这引发了一些批评,尤其是对统计效能的质疑。随着研究方法的进步,连续互动方法才开始盛行。这种方法不将个体归类为某个特定的人格群,而是将负面情感和社会抑制的得分作为预测因子纳入统计模型,进一步检验这两种人格特质是否协同影响结果。
最近的模拟研究显示,连续互动方法能够更清楚地区分Type D人格的影响,避免仅仅基于单一人格特质的假设结论。
除了在心脏病患者中的影响,Type D人格也与童年时期的身体症状有关,显示出这种人格特质的长期影响。许多临床专家建议,从早期阶段就需要对具有Type D特征的患者进行心理支持,以减少他们在面对健康挑战时的心理负担。
针对Type D人格的深入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在心脏病患者中的流行率及其影响,还能够引发我们对于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之间复杂互动的思考。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检视医学界对于心理因素在心脏病治疗中的角色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