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痛苦的关系中,所谓的「创伤联结」(trauma bond)便是不断循环的虐待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依附。这种现象不仅限于情感虐待,还可在亲子关系、性剥削、甚至是在人质情况下发生。这是由心理学家唐纳德·达顿(Donald Dutton)和苏珊·潘特(Susan Painter)所提出的概念,创伤联结往往来自于权力不平衡和间歇性的奖励与惩罚。
创伤联结的形成使得受害者通常无法自我识别,他们的自我形象被内化为虐待者的观点。
这意味着,受害者在虐待过程中不仅失去自主权,还常常在心理上依赖虐待者。这样的情况不仅加深了情感上的联结,更让受害者在面对实际暴力时,产生强烈的认知失调,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
在创伤联结中,权力不平衡是一个关键因素。虐待者通常持有相对的权力和控制,而受害者则在这种情况下感到无力。虐待以间歇性的方式发生,受害者的好坏待遇交替进行,导致对虐待者的情感依赖增加。
间歇性的奖励与惩罚强化了受害者的依赖感,使得情感联结变得更加强烈。
为了逃避身边的恐惧和心理压力,受害者倾向于不断合理化虐待者的行为,甚至对自己的伤害感到必然和理所当然。这样的思维模式很难打破,因为它深深根植于受害者的自我认知之中。
间歇性增强,指的是在某一行为或事件不定期地获得奖励的过程,也是创伤联结的一个重要维持因素。这种行为的随机性,使得受害者在遭受虐待时,对虐待者偶尔展现出的关爱及善意形成强烈的期待,并对之感到渴望。
这种「好坏交替」的模式使得受害者在心智上形成了深厚的情感依附。
在这种情况下,受害者的负面情绪与虐待者的偶尔善行相互交织,造成了情感上的纠结,让他们即使在虐待的怀抱中也无法完全脱离。
创伤联结不仅影响受害者的心理健康,还导致他们陷入持续的暴力循环中。研究表明,这种情感依赖可能增加受害者的抑郁症和自我价值感降低的风险,甚至会延续虐待的世代循环。
当受害者最终决定离开虐待关系时,随之而来的情感脆弱感和疲惫感,可能会使他们想要再度回到过去的虐待关系。
这样的现象不禁让人思考:在创伤联结中,受害者的困境是否存在可探索的解脱之路?
创伤联结是深植于虐待关系中的复杂心理现象,了解其成因与影响有助于受害者逐步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唯有在认识到这些心理陷阱之后,才能更有力地探索通往健康与安全之路。虐待关系中的每一位受害者,无论何时,都应该勇敢面对自己的感受,并深入思考:我是否真的想继续这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