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虐待关系让受害者不自觉地爱上施暴者?揭开创伤性依附的心理秘密!

在许多虐待关系中,受害者往往会对施暴者形成一种看似矛盾而又难以解释的情感依附。这种情感并非单纯的爱或依赖,而是「创伤性依附」的产物。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试图揭示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

创伤性依附是一种情感连结,源于虐待的循环模式。

什么是创伤性依附?

创伤性依附(Trauma Bonding)是指在虐待关系中,受害者与施暴者之间形成的情感连结。这一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唐纳德·达顿(Donald Dutton)和苏珊·佩恩特(Susan Painter)提出。他们发现,创伤性依附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权力不平衡和间歇性的奖惩机制。

如何形成创伤性依附?

创伤性依附的形成通常需要权力不平衡的环境,以及施暴者与受害者间的不稳定互动。受害者可能在施暴者的威胁下,感受到强烈的恐惧和无助。初次的虐待事件往往被视为一种偶然,然而随着虐待的重复发生,受害者会慢慢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并对施暴者形成情感依赖。

权力不平衡与间歇性奖惩是形成和维持创伤性依附的两大关键因素。

权力不平衡的影响

在虐待关系中,施暴者通常掌握着更多的权力,这使得受害者陷入一种无法逃脱的境地。施暴者的持续虐待与偶尔的关心之间的极端对比,使受害者对关系产生幻想,认为施暴者也是在关心他们。

间歇性奖惩的作用

施暴者的间歇性奖惩会强化受害者对施暴者的依赖。在虐待之后,施暴者有时会以温柔的行为来赎罪,例如送礼物或者表达爱意。这种行为会让受害者产生「好的时光」的记忆,从而促使其期待施暴者的再次关心。

创伤性依附的后果

创伤性依附带来的心理影响是深远的。受害者可能会长期留在虐待关系中,而无法自拔。这不仅导致自尊心下降,还可能引发重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和焦虑。此外,这种依附也可能造成代际传递的虐待循环。

创伤性依附进一步强化了受害者的脆弱性,并使他们难以挣脱关系的束缚。

结论

创伤性依附是一种复杂且深刻的心理现象,受害者的情感困境常常由施暴者的行为所驱动。这种依附的形成不仅与施暴者的权力行使有关,也与受害者的过去经历密切相关。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提供帮助和支持,让受害者重新找回自我,走出创伤的阴影呢?

Trending Knowledge

nan
在越南的政治舞台上,Tô Lâm这位超过四十年公职生涯的警界老将,透过其在反腐败运动中的积极角色,正在重新塑造越南的政治格局。作为越南共产党的总书记和前总统,Tô Lâm的崛起反映出国内政治力量的变动和对腐败的零容忍政策愈加深入人心。 早年生活与教育 Tô Lâm生于1957年,自小生长于一个革命家庭,深受父亲——人民武装力量英雄Tô Quyền的影响。他的早期教育是在中央公安学校及越南人民安全
每个虐待关系背后的心理陷阱:为什么你无法逃脱暴力循环?
在许多痛苦的关系中,所谓的「创伤联结」(trauma bond)便是不断循环的虐待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依附。这种现象不仅限于情感虐待,还可在亲子关系、性剥削、甚至是在人质情况下发生。这是由心理学家唐纳德·达顿(Donald Dutton)和苏珊·潘特(Susan Painter)所提出的概念,创伤联结往往来自于权力不平衡和间歇性的奖励与惩罚。 <blockquote> 创伤
受害者与施暴者之间的情感迷惑:你知道“创伤性依附”是如何形成的吗?
在不断的暴力循环中,受害者和施暴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连结,这就是所谓的“创伤性依附”。这种情感连结往往使受害者深陷在有毒的关系中,无法自拔。心理学家Donald Dutton和Susan Painter在1980年代首次提出了这一理论,并指出创伤性依附是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及间歇性奖惩的影响下建立的。这种现象可见于各种关系中,包括浪漫关系、友谊、亲子关系、甚至是刑事犯罪和崇拜文化等。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