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核事件尺度(INES)于1990年由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引入,旨在于核事故发生时提供安全信息的高效传递。这一尺度以类似于地震的对数方式设计,每增加一个级别便代表着事故的严重程度大约提升十倍。然而,与地震相比,核事故的严重程度更受解释性影响,因此INES的事件级别通常在事故发生后再予以评估,这一特性使得INES在灾难援助部署方面的有效性引发了质疑。
INES分为七个非零级别:三个事件级别和四个事故级别,另外还有级别0。事件的级别取决于三个评分中的最高分数:外部影响、内部影响和防范深度的下降。
近年来,对INES的批评声音日益增多。尤其是在1986年切尔诺贝利灾难与2011年福岛核灾的比较中,两者的后果在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却同样被抬高到INES 7级别。福岛事故最初被评为INES 5,但随后因为单位1、2和3的事件被合并,最终评定为INES 7级,这让人开始反思这一评分是否过于简化了事故的实际影响。
一项研究指出,在IAEA的INES评分中,存在高度不一致性,许多事件并未能得到INE评分,而事故的实际损害价值也未必反映在INES的评分中。
有学者提出,如果INE的评分依赖于事后的解释,则不如考虑采用计量的方式。与此同时,英国核安全专家大卫·史密斯于2011年提出的核事故强度尺度(NAMS)正是针对INES的不足而设计的。史密斯认为,INES的问题在于其终止于7级,而更严重的事故无法再度精细区分,这一不连续性妨碍了事故之间的比较。
NAMS旨在通过引入一种连续的量度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另一些事故的严重程度未必能通过INES体系合理量化。
NAMS的基本概念是以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来计算分数,特别是以碘-131的等效剂量计算,并且只考虑影响核设施外部的气态排放。NAMS的计算公式为:NAMS = log10(20 × R)
,其中R是释放的放射性物质的测量值。这一尺度的设计旨在使NAMS与INES在相似范围内运作,便于进行不同事故之间的比较。
与INES不同的是,NAMS不设置如INES的4至7级别限制,因此适用于更多类型的放射性物质排放事件。
由史密斯列举的重大事件包括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1979年的三哩岛及2011年的福岛等,它们所获得的NAMS分数均表明其比INES的评分更具参考价值。这不仅为核事故的评分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的灾难管理带来了不同的思考。
目前,对于是否应该将NAMS广泛应用于核事故的评估,专家们仍存在不同的看法。通过这一创新的尺度,或许我们能更清楚地理解核事故的真正影响,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应对策略。NAMS是否会成为未来核事故评估的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