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90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引入国际核事件分级尺度(INES)以来,该尺度致力于在核事故发生时迅速传达与安全相关的重要信息。这一尺度旨在以大数据的形式来描述核事件的相对严重性,类似于地震的震中规模,每一个等级的事故都代表着比上一级十倍的严重程度。
INES是设计用来协助灾难援助的工具,并不仅仅是数字的排列。
然而,与地震不同,核事件的严重性往往依赖于人们对事件的主观判断。因此,INES的等级一般是在事件发生之后再进行评定。此外,在INES的参考框架内,事件被评定为非安全相关的事件则被称为「超出尺度」的事件。
例如,在1999年3月5日,美国圣奥诺弗核电厂发现了一个可疑物品,最初以为是炸弹,而在1999年9月29日的H.B.罗宾逊核电厂内出现的龙卷风观测报告等等,都被归类为「超出尺度」的事件。
INES分级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使得人们对其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例如,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灾难造成了严重而广泛的后果,与2011年的福岛核灾难相比,后者虽然只有一人死亡,但却被分为更高的INES等级。在福岛事件中,最初评定为INES 5,但后来因为其释放的辐射物质总和而升级为最高的INES 7等级。这引发了人们对于INES在事件评价中稳定性与一致性的关注。
一些研究指出,INES的评分并不全面,许多事件并未被分级,更有报告显示现实中的事故损害与INES分数之间并不吻合。因此,可能需要一种更能量化和连续的评分体系来替代INES。
近年来,英国核安全专家大卫·史迈斯(David Smythe)提出了一种替代的核事故等级尺度,即核事故幅度尺度(NAMS)。
NAMS的目的是为了解决INES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福岛事件的评估不够精细。根据史迈斯的观察,INES尺度最高只达到7级,这意味着即便发生比福岛或切尔诺贝利更严重的事故,依然会被归类为相同的7级。这样的评估方式不仅带来困惑,还不利于对比分析不同核事件。
NAMS的定义为NAMS = log10(20 × R),其中R为释放的放射性物质以太贝克勒(terabecquerels)为单位进行计算的值,主要依据的是碘- 131的等效剂量。此外,NAMS只考虑影响核设施外区域的气溶胶释放,这样的设计让不影响外部的事件自动获得0分。
在史迈斯的评估中,切尔诺贝利事件的NAMS评分为8.0,而福岛事件则是7.5。
这些变化引发了关于核事件评估标准的讨论,而对于不同事件的分级是否存在一致性以及有效性问题成为焦点。是否有一种更科学化、更具互通性的评估方式,能够更好地界定核事件的灾难程度?这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及伦理问题,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核安全的真正现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