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0年代以来,肯尼亚瑞夫特谷在每年3月、4月和5月的降雨模式发生了显著改变。这段期间的降雨量增加,但降雨天数却减少,使得降雨强度明显上升。这些变化反映了气候变迁的影响,与年均气温上升以及印度洋西南部海洋表面温度升高密切相关。降雨强度的增加导致土壤侵蚀和土地不再肥沃,而降雨天数的减少则缩短了生长季节,这对以农业为生的瑞夫特谷农民的生计和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了冲击。
根据对1976至2005年瑞夫特谷的研究,降雨模式不仅在数量上增多,降雨天数却持续减少。这段期间的降雨量在主要生长季节中增加了18毫米,虽然如此,降雨天数从1976到1985年的平均29天减少至1996至2005年的26天。
这种降雨量增加而降雨天数减少的趋势,意味着降雨强度的加剧,特别是在4月和5月这两个月份。
瑞夫特谷的降雨模式分为两个主要季节,3月到5月为主要降雨季,而10月到12月则为次要降雨季。研究发现,这种增加的降雨强度导致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变得更加不稳定。
这些降雨模式的变化被认为是气候变迁的直接结果。根据资料显示,东非地区在20世纪的每十年中平均气温上涨0.05摄氏度。高温促使蒸发率增加,导致降雨强度加强。同时,气候变迁引起的台风活动变得更加频繁,这也进一步影响了降雨模式。
有预测显示,未来东非的降雨量可能在潮湿月份增加5-20%,而干燥月份则可能减少5-10%。
瑞夫特谷的人民主要依赖农业和自给自足的农作来维持生计。降雨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农业支撑着75%的人口,并满足全国的粮食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降雨模式变化过大,将可能对农业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根据研究,1976至2005年间降雨条件有利于自给农业,但由于降雨强度增加和降雨天数减少,作物产量却未能得到提高。强烈的降雨导致泥石流和土壤侵蚀,这些问题随之而来使得土地变得贫瘠。
由于生长季节的缩短,农民不得不选择不同的玉米品种来适应新的种植条件,但这些新品种的产量不如以往的品种。
面对日益严峻的降雨强度和模式变化,瑞夫特谷的农民开始采取一系列改进农业管理的措施。土壤水分的补充成为关键,农民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包括利用梯田或排水沟等手段来引导降雨水。同时,进行屋顶收集雨水的做法也在当地得到普及,这有助于减少土壤的侵蚀。
在进行农作的同时,43%的农民在农场内种植树木,这被证明能改善农场的生产力。
瑞夫特谷的农民们正在不断探索新方法,以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环境。虽然农业适应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面对困难,但真正的挑战仍然存在。
面对气候变迁的挑战,瑞夫特谷的农民究竟能否适应日益激烈的降雨强度,并保护他们的生计与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