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食道炎(EoE)是一种影响食道的过敏性炎症状态,其特征是嗜酸性白血球的增多。在健康个体中,食道通常不含有嗜酸性白血球,但这些白血球会在嗜酸性食道炎患者的食道中大量集聚。当患者进食过敏食物时,这些嗜酸性白血球便会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进而引发多种症状,包括吞咽困难、食物卡住、呕吐和胃灼热。此病最初是在儿童中被描述,但它同样也会影响成年人。尽管对于嗜酸性食道炎的认识逐渐加深,但诊断仍然面临挑战,因为其症状和组织病理学发现往往并不特异。
嗜酸性食道炎常常在儿童中发病,但其实这一疾病范围不限于青少年,也可见于成人。
嗜酸性食道炎的症状通常包括吞咽困难、食物卡住、腹痛、呕吐以及食欲减退。尤其是在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中,主要症状包括进食时的吞咽不适、食物卡住以及窒息感。对成人而言,主要的症状同样是吞咽困难,但持续的胃灼热以及对食物的回避也可能成为问题。由于长期炎症和潜在的纤维化,许多成年患者在就诊时会有较多的食物卡住发作。
许多嗜酸性食道炎患者同时还可能罹患其他自身免疫及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和乳糜泻。
嗜酸性食道炎的病理生理学尚不完全清楚,但推测与某种抗原暴露有关,并伴随着预先存在的基因易感性,导致食道免疫细胞过度反应。当抗原刺激食道上皮细胞时,它们会释放发炎性细胞因子,这会吸引并活化Th2型辅助T细胞,导致食道炎症以及细胞的病理性变化。嗜酸性白血球的浸润是此病特征之一,这些细胞会释放各种化学信号,引起周围食道组织的发炎。
诊断嗜酸性食道炎通常需要结合症状及诊断检测的结果。医生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胃食道逆流病、食道癌等。在进行内窥镜检查时,可能会发现食道内壁的皱褶或环状变化,这些表现对于诊断嗜酸性食道炎具有参考价值。
内窥镜检查中,食道表面可能出现皱褶、沟槽或环状结构,尤其是伴随白色渗出液时非常具有诊断意义。
嗜酸性食道炎的治疗包括饮食管理、药物治疗和内窥镜扩张等多方方法。饮食治疗常常能够缓解症状,因为过敏食物似乎在病症中起着重要作用。患者往往需要通过排除已知的过敏原来进行控制。此外,药物治疗主要为类固醇,这在改善症状方面证明非常有效。
根据最近的研究,在2022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了Dupilumab作为治疗嗜酸性食道炎的首个药物,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内窥镜扩张,以应对食物卡住或严重的狭窄。这一程序的成功率高达84%,能够有效舒缓患者的症状。
嗜酸性食道炎患者的长期预后目前仍不明朗,部分患者可能经历「发作与缓解」的过程,但其复发风险有待进一步研究。已知的风险因素包括自身免疫疾病、特定生活环境以及食物过敏。此外,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在近期也受到关注,许多研究正在探讨导致这一现象的潜在原因。
嗜酸性食道炎虽然症状不一且难以诊断,但其对于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不容小觑。治疗选项的增加提供了一定的希望,但患者在寻求诊断及治疗的过程中仍需谨慎与考量。面对这一隐秘敌人的挑战,你准备好找出解决之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