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焦虑,又称为数学恐惧,是一种紧张和焦虑的感觉,这种情绪往往会干扰个体在日常生活及学术环境中,对数字的操作和数学问题的解决。这种情形在学生中较为常见,对外部测试的焦虑表现得尤为明显。
学术界对数学焦虑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玛丽·费德斯·高夫首次提出「数学恐惧」的概念。后来在1972年,理查德森和苏因制定了数学焦虑测量量表,标志着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的资料,数学焦虑与考试焦虑通常相互交织,使得学生在面对数学相关的任务时表现出更强烈的逃避心理。艾什克拉夫的研究显示,高度焦虑的学生往往会回避需要进行数学操作的场合,这种回避行为导致他们的数学能力下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许多学者对数学焦虑对学生表现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数学焦虑不仅不代表缺乏数学能力条件,反而会因为焦虑症状的干扰而使其未能发挥最大的潜能。
某些研究发现,高数学焦虑的学生,在做数学考题时,记忆工作能力的下降使得他们的表现受到显著影响,这表明,焦虑会占据他们思维中的一部分空间,无法专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
比如,在国际学生评估计画(PISA)的结果中,高数学焦虑的学生的数学得分比所有其他同学低34分,相当于一整年的学习时间。这些数据无疑揭示了数学焦虑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密切联系。
理查德森和苏因制定的数学焦虑量表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研究,这种量表可以有效评估学生的数学焦虑程度。这不仅能帮助识别高焦虑学生,也可能为设计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指导。
数学焦虑量表的(也称MARS)开发为实证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数据显示,较高的焦虑分数与较低的数学测试成绩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
此外,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环境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数学焦虑。例如,在一些文化中,父母更强调努力而不是先天能力,这种成长心态有助于减少孩子对数学的焦虑。
许多研究还探讨了性别差异如何影响数学能力及焦虑水平。性别刻板印象常常会导致女孩对数学能力的低自信,从而加剧数学焦虑的产生。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打破这一刻板印象,增强所有学生的数学自信心。
研究表明,女孩在数学测试中面临更高的焦虑,特别是在标准化考试中,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两性之间的焦虑程度并无显著差异。
这些焦虑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更针对的是对数学的整体态度。教育界正试图通过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来对抗这种现象,例如通过创造正面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
解决数学焦虑的关键在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增强正向激励。近年来,许多教育专家建议,目前的教学方法需要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而非单纯的正确答案。
研究显示,学生在数学操作过程中分享思考过程和解释答案,有助于降低他们的焦虑并增强学习效果。
家长的参与同样被证明是减少学生数学焦虑的重要因素。根据相关调查,家长对数学的看法与子女的数学学习表现存在密切关联。透过改善这种情况,学生的学业成就有望得到提升。
随着对数学焦虑研究的深入,如何平衡数学教育中的焦虑和成就成为了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学业成绩,更影响到未来的学习取向与心理健康。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地减少数学焦虑,促进学生的学业提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