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的饮食中,微量元素的重要性不容小觑。食物强化,简单来说,就是将微量元素(如维他命和矿物质)添加到食物中,以帮助组织,特别是被营养不良所困扰的人群。这项技术运用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已成为全球减少营养缺乏情况的有力帮手。
微量元素的添加不仅能解决当地的营养缺陷,还能防止与营养缺失相关的大规模疾病蔓延。
自192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和食品制造商一直利用食物强化的技术,来解决因地域土壤条件或主食的限制而导致的常见营养缺乏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报告,全球每年因营养不良和微量元素缺失而死亡的人数估计介于300万到500万人之间。
食物强化可以分为两种形式:添加回(enrichment)和添加(fortification)。添加回是指将在食物加工过程中流失的营养物质重新添加回去,例如加铁和叶酸的精制面粉。而在添加方面,则是将原本不含的营养物质添加到食品中,例如在橙汁中添加钙。
“全球有超过20亿人遭受不同形式的微量元素缺乏。”
根据FAO的数据,最常被强化的食物包括谷物及其加工产品、乳制品、油脂、调味品、茶与其他饮料,及婴儿配方奶等。这些强化行为的背后,是保护人类健康与发展的重要考量。
微量元素在人体发展与成长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些元素的缺失,可能导致发育不良乃至疾病。 WHO和FAO等组织已经确认,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口面临着各类微量元素的缺乏问题。这些缺乏情况通常是由于不合适的饮食内容或环境条件造成的。针对这些问题的国际会议在1992年进行,159个国家承诺携手对抗这一挑战。
“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面临碘、维他命A或铁的缺乏风险。”
即使如此,光凭食物强化不足以完全解决问题,但它是一个朝合理营养方向迈进的重要一步。在加拿大,食品和药物法规为食物强化设立了特定标准,指出应在如下情况下进行加强:替代因制造过程而流失的营养物质、作为公共健康干预、确保替代食品的营养等同性等。
如阿根廷和哥伦比亚等国家法律规定,必须对小麦面粉进行强化,添加铁和几种维他命。而在美国,食物强化策略最早可追溯至1920年代针对特定微量营养素缺乏的应对措施。直到2002年,农业法案强制定期在援助项目中强化谷物。
“在丹麦,由于安全考量,法律禁止额外添加过多维他命或矿物质到食物中。”
然而,食物强化并非没有争议。有些批评者认为政府强制性的强化措施及食品公司出于营销目的进行不必要的强化,可能会导致问题的复杂化。在这些批评之中,还包括微量元素的吸收度问题。举例来说,脂溶性维他命A和D在去掉脂肪的脱脂奶中,并不容易被人体吸收。
微量元素的法律定义使得不同形式的元素难以区分,某些强化食品中微量元素的比例,可能与天然食品的组成不同。这引出了一个持续的问题——是否食用人工合成的矿物质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以叶酸为例,这一形式的使用正在被科学界重新审视。”
尽管目前全球已有81个国家强制某些食品进行微量元素强化,其中维生素B₉(叶酸)最为流行,但有关微量元素强化的作用和效果仍然值得讨论。这是否意味着食品强化是一项亟待深入研究的公共健康政策?
在结合了多种微量元素强化的成功案例以及存在的挑战后,食物强化的前景依然引人关注。它不仅关乎一国的医疗健康,更影响着千千万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未来发展。随着世界的进一步变化,我们该如何理解和利用这些微量元素的知识以促进社会的健康福祉呢?